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系统科学   14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201篇
自然研究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坊是回族社会一种独特的社区形态。总结古代回坊的发展历程,并对回坊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挖掘,认为回坊的形成是伊斯兰教自身的性质决定的,同时回坊的形成有其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地域条件。  相似文献   
2.
对扎龙自然保护区常见的水禽进行了调查,其结果表明繁殖鸟类多为集群分布,在两个主要巢区内,草鹭、苍鹭为优势种,白琵鹭、白(睘鸟)、鸬鹚、骨顶鸡等为常见种,丹顶鹤、白枕鹤为稀有种,两个巢区的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35和0.813.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务川县银杏古森林残存群落考证初报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向应海  向碧霞 《贵州科学》1997,15(4):239-244
三十年代初,由美国出版的《中国植被》一书中明确记载:贵州省务川县龙洞沟、韩家沟一带有野生银杏及森林群落分布。经过1989、1990、1991和1997年的多次考查结果证实;龙色,韩家沟已无森林,但是,在该县的灌水,丰乐,都濡黄都及紧邻县区,确实发现以银杏为主的古森林残存群落多处,在这些零星和分散的残存群落中,银杏种群个体大都处于野生和半野生状态。  相似文献   
4.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区居民是旅游开发的主人 ,是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也是最终受益人。因此 ,社区参与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社区发展的有效途径。景区和社区一体化的傣族园景区的社区参与比较广泛 ,主要体现为开傣楼、经营傣家乐和成为公司员工三种形式。这种国有企业主导下的社区参与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等而存在着许多难以协调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长江中下游区域的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离纯化手段,对不同辐照剂量下长江水样中可培养微生物种类、数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辐照引起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大幅下降,但可培养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得更加丰富.各菌属中,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受辐照影响最大,培养得到的菌落比例下降了28.98%,芽孢杆菌属(Bacillus)对辐照耐受性极强,菌落比例上升了15.78%.同时发现了长江水体中具有指示价值的微生物d(Flavobacterium nitratireducens strain N1),为放射性污染的生物监测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九潮镇高寅侗寨为典型案例,从农户宅基地利用视角,对侗族村寨用地规模及其内部特征、空间演变过程及其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高寅侗寨宅基地扩张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达到70%以上,户均宅基地面积维持在170m2左右,高寅侗寨宅基地扩张具有加速蔓延趋势且新修房屋正逐步放弃传统木瓦结构,偏好砖混结构;农户宅基地的居住功能在不断加强,而生产功能(主要是圈舍养殖等)正逐步趋于弱化,内部结构正趋于简单化、集约化;近三十多年高寅侗寨用地存在着先沿"歌堂"内向"填充",后向"风雨桥"外向扩展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侗族村民依山傍水的建房理念.  相似文献   
7.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 has gained prominence in many scientific fields, but the theory of participatory research is still limited. In this paper, we suggest that the divergence of values and goals between academic researchers and public participants in research is key to analyzing the different forms this research takes. We examine two existing characterizations of participatory research: one in terms of public participants' role in the research, the other in terms of the virtues of the research. In our view, each of these capture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participatory research but is, on its own, limited in what features it takes into account. We introduce an expanded conception of norms of collaboration that extends to both academic researchers and public participants. We suggest that satisfying these norms requires consideration of the two groups' possibly divergent values and goals, and that a broad characterization of participatory research that starts from participants' values and goals can motivate both public participants’ role in the research and the virtues of the research. The resulting framework clarifi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participatory projects and can help guide the responsible design of such projects.  相似文献   
8.
在信息化的终身学习时代,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学习途径和教学方式,为参与社区教育的学习者提供了宽广的知识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随着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不断增强,社区教育的教学模式从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输入式教学逐渐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验式学习转变。了解和熟悉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以及该理论在社区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促进学习者通过体验式学习进一步获得自我认知、自我决定的能力,使自我效能感得以提升,也有利于探讨该理论对教育实践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网络环境下的虚拟学习社区包含网络环境和学习共同体两个要素,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者更是虚拟学习社区的核心。目前虚拟学习社区的建设重在构建网络环境和丰富学习资源,极少关注学习者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导致学习者归属感缺失,使得虚拟学习社区学习绩效低下。  相似文献   
10.
Action on issues of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ten requires changes in personal behaviour and political consensus on technologies to support these changes. Unfortunately, many consultation processes only engage a narrow range of stakeholders, usually those professionally engaged or already active on a range of community issues. This paper illustrates how people who are ‘hard to reach’ or seen as ‘apathetic’ might be engaged using ‘action-conversations’ that explore the social climate for action and how scientific/technical messages can be framed in the language of the commun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