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如果从寓言的角度对贾平凹的《太白山记》系列小说进行新的化解读,可以发现它不仅只是一种以实写虚的意念,而在写实性、表现性、象征性三个层次中寄寓了宇宙人生的大道理。  相似文献   
2.
孟郊和贾岛是唐代两位著名的苦吟诗人,两人分别在五古和五律方面有着独特的建树,但贾岛的古体诗明显受到了孟郊诗歌的影响。具体来说,贾岛的古体诗只用五言的形式,呈现出奇而硬的风格,有着乐府化的倾向,这三方面都可以看出与孟郊诗歌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3.
《清嘉录》是清朝嘉、道年间由苏州吴县顾禄撰写的地方岁时记,它从岁时这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江南日益成熟的城市民俗。从大体上讲,城市民俗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完全由城市所独立形成的民俗;二是由由乡村民俗演变而成的城市民俗。在《清嘉录》中,前者主要表现在城市的商业、娱乐休闲和服务业、岁时礼俗等方面,后者则更多地渗透在市民的日常生活起居中。  相似文献   
4.
情爱作为人之自然属性一直是文学作品关注的主题之一。由于教育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对情爱中的性爱都表现了强大的厌恶感和羞耻心。劳伦斯和贾平凹挑战了世俗对于情爱的传统偏见,他们的作品从情爱与婚姻、两性关系以及情爱与政治等不同层面反映了情爱的自然性、纯洁性和正直性。虽然劳伦斯和贾平凹接受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文化的熏陶,他们的婚姻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差异使他们对情爱之价值的认识和期望值不同,但他们对情爱理想的追求、对情爱的态度是一致的。他们都将情爱作为透视社会的武器,都追求灵与肉之和谐统一的情爱关系。  相似文献   
5.
女儿情结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魅力独具之所在。黛玉仙逝,宝钗、袭人等因道学的侵袭女儿本性已被扭曲,是失去了个性精神徒有女儿之身的假男人。贾宝玉女儿情结随女儿们人性的异化而消释。男权意识的强势也注定了宝玉女儿情结消释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王稼祥是党和国家外交活动的奠基者、开拓者和领导者。在长期的、广泛的外交实践的基础上,他发表了大量的谈话和文章,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平对外战略思想,主要包括坚持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支持世界和平运动,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和侵略政策、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有效地制止战争等方面。这些理论对我国当今外交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牡丹亭》、《红楼梦》之孝亲意识与中国古代孝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孝文化是立足家庭教育,面向社会的,培养子女孝的意识不仅是为了父母,也是为了社会和谐。《牡丹亭》与《红楼梦》不仅在大胆张扬男女爱情上有共同点,在保留孝亲意识上也是相同的。这是对中国古代孝文化的继承,显示了汤显祖与曹雪芹这两位伟大作家的共同认识,是他们对明清官方文化突破中的保留,与20世纪初的全盘抛弃传统文化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在治学范式由虚趋实的同时,乾嘉考据学者的思想范式也由宋儒的形而上的思辨转化为人伦日用的关怀。他们远天道重人道,通过对典章制度的考证,来把握圣人之义,将抽象的义理实体化。他们重视道德的实践性和可行性,对被遗忘的现实人性给予了关怀。  相似文献   
9.
陈寿祺是清嘉道年间的代表学者,学通汉、宋,世称“通儒”,因其早年学历、交游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其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辑佚方面尤为突出。考证陈寿祺生平经历的五个发展阶段、学风衍变的基本过程,并且简略地考释了《尚书大传》、《五经异义》、《三家诗遗说考》等其在辑佚方面的代表性著作。  相似文献   
10.
从电影独立工作者到国家电影局承认的导演,贾樟柯终于走出"地下"获得了合法的文化身份.这当然可以用"中国电影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豪言一语概括,但当把这段从地下到地上身份转换的经历置于文化研究的视阈下加以放大、解读时,可以看到以贾樟柯等为代表的中国新生代电影人处于先锋与大众、西方与本土、艺术与市场之间的尴尬境遇,以及当前中国电影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