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9篇
综合类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海南岛野生苦丁茶树的发现及其植物学特征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苦丁茶具有多种药用功效和保健作用,经济价值极高长期以来,国内外各种文献对海南岛天然分布的野生苦了茶树均无记载.笔者在海南岛中部七指山自然保护区内发现了野生苦了茶植株,并成功地通过扦插和组织培养繁殖了数万株苗木本文介绍了野生苦丁茶树植物学特征特性的观察结果,并就如何保护和开发利用海南岛野生苦了茶资源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沉淀吸附法提取苦丁茶中的熊果酸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依次用碱和酸作沉淀剂,D型树脂作吸附剂,研究了用沉淀-吸附法提取苦丁茶中中熊果酸的工艺.得到的优化条件为:将苦丁茶的乙醇提取液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碱化至pH值约为10.96,过滤除去多酚等杂质,沉淀后,滤液先用体积分数为10%的H2SO4酸化至pH值为4.00,再用相同体积的pH值为4.00的酸性水溶液稀释,得到熊果酸沉淀粗产品;粗产品用甲醇溶解后,将样品溶液pH值调整为7.07,洗脱液pH值调整为11.0,用D型大孔树脂吸附,分步洗脱,收集体积分数为90%乙醇溶液的洗脱液,浓缩结晶得到熊果酸产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沉淀分离后产品纯度为23.12%,回收率为92.90%;吸附分离后产品纯度为90.23%,回收率为98.02%,总回收率为89.09%.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苦丁茶成分的提取方式和条件初步优化,选取最优的色谱分离条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针对4个不同产地的10个批次苦丁茶建立指纹图谱.从图谱中所含主成分的种类和化学成分的提取率选择超声提取的方式,确定75%的乙醇为提取溶剂和30 min的超声时间.在对HPLC条件的优化过程中,根据最终实验结果的优越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苏南丘陵山区森林中冬青幼苗更新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冬青幼苗更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为苏南丘陵山区森林抚育和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对江苏省溧水林场内4块有一定代表性的天然次生林样地进行详细调查,在分析不同群落中冬青幼苗的个体大小-密度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冗余分析(RDA)的方法对冬青幼苗更新状况与种内、种间、土壤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随着群落中冬青重要值上升,冬青幼苗由“高密度-小株型”的分布特征,逐渐转变为“低密度-大株型”状态。3类环境因子对冬青幼苗更新总体表现为促进作用,但不同林层的林分结构因素间及不同种类的土壤因素间存在一定差异。当冬青重要值较高时,种内因子和种间因子组成的林分结构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土壤因子影响较小,此时种间作用主要体现于上层高大乔木的影响。当冬青重要值较低时,土壤因子的影响超过林分结构因素,此时林分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较强的更新层种间作用。【结论】在苏南丘陵山区森林中,不同类型群落中影响冬青幼苗更新的主导因子不同,林分结构和土壤因子对冬青幼苗更新的作用因群落中冬青重要值高低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不同品种北美冬青的抗寒性,为北美冬青新品种苗木的推广和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以4个引进的北美冬青(Ilex verticillata)品种‘Red Sprite’、‘Gray’、‘Oosterwijk’和‘Winter Gold’2年生扦插苗枝条为试验材料,通过0、-7、-17、-27 ℃低温逐级降温分别处理24 h,研究4个品种北美冬青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寒性差异。【结果】4个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和MDA(丙二醛)含量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都在-27 ℃时达到最高。‘Red Sprite’、‘Gray’、‘Oosterwijk’和‘Winter Gold’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26.38、-24.26、-29.19和-20.04 ℃。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脯氨酸含量在处理温度>-17 ℃时都出现增加(‘Winter Gold’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点在-27 ℃),但各品种各指标峰值出现的温度点不同。H2O2含量与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酶活性同时在-17 ℃时达到最高,而CAT(过氧化氢酶) 酶活性在-27 ℃时急剧增加,说明3种酶对活性氧的清除存在温度效应。【结论】4个品种中‘Oosterwijk’与‘Gray’的抗寒性在整体水平上强于其他2个品种,通过隶属函数和权重综合分析,得出4个北美冬青品种的抗寒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Oosterwijk’、‘Gray’、‘Red Sprite’、‘Winter Gold’。  相似文献   
6.
喀斯特天坑地区拥有许多特色的药茶资源。本研究采用超声波提取法对神木天坑五棱苦丁茶总黄酮进行提取,并运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然后以神木天坑的五棱苦丁茶、异叶梁王茶的叶片为材料,以苦丁茶叶片为对照,测定3种药茶的总黄酮含量;同时,为研究3种药茶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体外羟基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O2-)和二苯基苦基苯肼自由基(DPPH·)的清除试验。结果显示:乙醇浓度40%(V∶V)、料液比1∶50 (g/mL)、提取温度64.9℃、提取时间35.2 min、超声波功率316.8 W和超声频率35 kHz时,苦丁茶、五棱苦丁茶、异叶梁王茶总黄酮得率分别为10.61%、4.98%和15.73%。当控制黄酮浓度为1 mg/mL时,3种茶叶黄酮均具有较好的总还原力,抗氧化活性较好,其中以异叶梁王茶对·OH、·O2-和DPPH·的清除率最大,分别为53.02%、49.84%和73.96%。试验结果表明异叶梁王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为其资源开发奠定一定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开展了HPLC 法测定铁冬青-单面针及其浸膏中紫丁香苷、长梗冬青苷、氯化两面针 碱、白鲜碱含量的方法学研究。确定了铁冬青的最优测定条件(流动相为乙腈-水;检测波长 210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 ℃;进样量10 μL)、单面针的最优测定条件(流动相为甲醇-0.1% 甲酸水;检测波长272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 ℃;进样量10 μL)、铁冬青-单面针浸膏的最优 测定条件(流动相为乙腈-0.4%磷酸水;长梗冬青苷、白鲜碱检测波长为210 nm;紫丁香苷、氯化两 面针碱检测波长为 272 nm;流速 1.0 mL/min;柱温 30 ℃;进样量 5 μL)。在上述条件下,开展了 HPLC测定法的线性范围、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回收率等实验,结果表明HPLC法可以较好地用 于测定铁冬青-单面针及浸膏中紫丁香苷、长梗冬青苷、氯化两面针碱、白鲜碱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及采收部位的苦丁茶抗菌活性及其与5种活性成分之间的相关性,为苦丁茶商品化采摘提供参考。【方法】选用不同产地的、加工及未加工的苦丁茶叶子,采用热水提取苦丁茶;使用杯碟法测定苦丁茶水提物的抑菌活性;经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苦丁茶中槲皮素、山萘酚、熊果酸、齐墩果酸的含量,苯酚-硫酸法测定其多糖含量;采用SPSS统计软件将测得的5种活性成分的含量与抑菌活性进行双变量相关性研究。【结果】不同产地苦丁茶水提物的总体抗菌强弱为广西广东海南,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最强,大肠杆菌最弱;加工的未加工的。除山萘酚外,其余4种成分与3种细菌均呈显著性相关(R0.01)。【结论】不同苦丁茶样品的抗菌活性与活性成分含量均有一定的差异;苦丁茶水提物中槲皮素、多糖、熊果酸、齐墩果酸与抑菌活性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苦丁茶大叶冬青对小鼠血清脂质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不同剂量的苦丁茶提取液喂饲正常及高脂模型小鼠,并用Transansio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正常及各高脂模型组小鼠的血清脂质含量.结果发现,该苦丁茶(IlexlatifoliaThunb)显著降低了高脂血症小鼠的血清TC(P<0.001)、TG(P<0.05)、LDL-C(P<0.001)含量,对HDL-C影响不明显,对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和冠心指数(R-CHR)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由此可知,该苦丁茶大叶冬青有显著的降脂效果,和一定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7种冬青树种耐低温能力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低温循环仪自动降温程序模拟冰冻处理技术测定7种冬青树种离体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并用Logistic方程计算它们的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7种冬青树种耐低温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耐低温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叶冬青(Ilex latifolia)、枸骨(I.cornuta)、冬青(I.chinensis)、铁冬青(I.rotunda)、浙江冬青(I.zhejiangensis)、刺叶冬青(I.hylonoma)、全缘冬青(I.integra)。其中大叶冬青、枸骨和冬青耐低温能力较强;铁冬青、浙江冬青和刺叶冬青耐低温能力尚可;全缘冬青耐低温能力相对较差。在此基础上选取4种冬青树种,将其离体叶片经过4、-16℃低温处理后,进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不饱和指数都有明显增加,且4种冬青树种中不饱和指数增加的幅度各不相同。低温处理后不饱和脂肪酸的变化可以作为不同冬青树种耐低温能力强弱评价的补充性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