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20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大理剑川石窟档案文献为例,论述了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努力为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和发展增添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2.
针对围岩内高应力集中造成巷道支护后难以稳定的问题,应用"深孔卸压爆破技术",重新调整围岩应力分布,使深部围岩内积聚的弹性能以变形破裂的形式释放,使应力集中的弹性区转移到围岩更深处,在围岩深部形成应力集中的自承载圈,在巷道周围表层一定范围内形成低应力卸压圈.通过改变围岩应力分布,使围岩内高应力得到释放和转移,消除巷道附近围岩应力集中,在底板岩层中形成上自撑岩环体和下自撑岩拱体两层自撑结构,有效地控制巷道变形,保持了巷道稳定,达到深部围岩-浅部围岩-支架系统耦和支护的目的,充分发挥了围岩自承能力.卸压后的巷道采取常规支护技术就能保持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3.
分析和比较了测试破岩冲击器冲击能量的各种方法,根据冲击力法的测试原理和特点,选用冲击力法测试破岩冲击器的性能参数,并以YD系列测力传感器为检测元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自动检测系统。实验证明,用这套系统测出的结果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冲击器的性能特点,对于研究和改进冲击器的结构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为研究冲击破岩机理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4.
对油藏岩石的润湿循环、毛管力和相对渗透率循环进行了综合对比,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内在联系。并指出在油藏工程应用上必须考虑三者的一致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结合实例论述了这三种循环用于评价钻井液对储层伤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铁山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长期的野外调查所掌握的地质资料和分析数据,从定性、定量上研究铁山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所论证的地球化学特征又恰好与岩体赋存的矿床的时空分布相吻合。从而揭示了岩体地球化学特征的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6.
7.
通过对红透山铜矿矿岩学轴压缩状态下声发射实验,分析了各种岩石产生声发射的机制及岩体破坏机制。实验表明,声发射的显著增加都发生在极限应力的95%,因此,声发射显著增加作为岩体破坏预报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矩形出口喷嘴射流的基础上,对长圆形出口喷嘴的射流特性进行了室内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长圆形喷嘴射流在短轴剖面上的扩散角比在长轴剖面上大.随喷距的增大.其横向截面将逐渐变为圆形.长圆形喷嘴的流量系数大于同样结构特征的矩形喷嘴,其射流的轴心动压力衰减以及横向动压力梯度分布规律与矩形喷嘴射流相似.随喷距增加.长圆形喷嘴的轴心动压力衰减比矩形喷嘴衰减慢.在钻头上使用的长圆形喷嘴的最佳无因次喷距应在无因次等速核长度L_1和最大轴心动压力衰减梯度所在的无因次喷距L_(max)之间.  相似文献   
9.
以唐代文学中的诗歌为主,就伍子胥及其相关之信仰与传说(伍子胥庙、钱塘江涛、罗剎石),做更深层次的探讨,企图呈现出伍子胥在唐代更为丰富多彩的面貌。  相似文献   
10.
An investigation of rock magnetic properties using the temperature-dependence of susceptibility (TDS) and the coercivity of different IRM components was conducted on samples of the Malan loess (L1) and the last interglacial soil (S1) along an E-W transect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We find that the behavior of the TDS is useful in identifying maghemite (γ-Fe_2O_3) in both loess and paleosol, and that it can be used as a new proxy of the degree of pedogenesis, which is closely linked to climatic conditions. Based on results from the TDS, we conclude that (1) the detrital magnetite grains predominate in the L1 unit to the west of Liupan Mts, where the weathering and pedogenetic processes were weakest; (2) a comparable degree of pedogenesis exists in the L1 at the east of the Liupan Mts and the S1 at the west of the Liupan Mts; (3) a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maghemite is found in the S1 unit at the eastern sections, suggesting that the local climate was warmer and more humid in this interval. In addition, we propose that TDS measurements can be used as a rapid means of determining the reliability of the paleomagnetic secular variation (PSV) record in loess/poleoso/sequene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