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4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表面处理剂对超细粉碎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研究了表面处理剂对黑索金超细粉碎效果的影响。不同处理剂对超细成品粒度影响各异。通过微电泳仪测试了超细成品在不同pH值下的zeta电势,结果表明在某一pH值范围内某样品zeta电势的绝对值越大,则在该pH值范围内超细粉碎得到的该成品细粒部分比例越大。运用吸附机理、胶体稳定理论对其成因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在生产应用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为锅炉制粉系统经济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3.
炮孔水耦合装药爆破破岩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爆炸相似律和水中冲击波的基本方程探讨了炮孔水耦合装药结构的孔壁压力;建立了爆炸载荷作用下岩石的动态应力场,据此从理论上求出了炮孔水耦合装药爆破时裂隙区半径、粉碎区半径和光面爆破或其它成型控制爆破的最佳装药不耦合系数;最后,通过工程实践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4.
心肌力学复原是指一定频率的刺激停止不同时间间隔后恢复刺激第一次收缩的张力(F_1)随间隔时间的变化。二者的关系绘成力学复原曲线(MRC),反映了胞内与肌质网(SR)钙释放有关的钙转运的某些动力过程。本文研究了温度和ryanodine对力学复原的影响。结果表明:由35℃至20℃收缩力显著增加,F_1最大值出现时间(Ⅰ_m)由~15s延迟到~20s,冬眠组与活动组差异不显著。降温至10℃,活动组MRC介于20℃与35℃的MRC之间,收缩力下降,Ⅰ_m为~30s;冬眠组在大于20s间隔MRC与20℃接近,Ⅰ_m延迟到~60s;冬眠组收缩力显著大于活动组。20℃时,10~(-7)mol/L ryanodine仅对大于20s的间隔的F_1有显著抑制且无状态差异。3×10~(-7)mol/L ryanodine则全面抑制MRC,对冬眠组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上述结果提示:冬眠态黄鼠心肌收缩具有较强的低温耐受性并对SR的钙回收和释放功能依赖性加强,也不排除肌丝对Ca~(2+)敏感性耐低温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基于煤粉细度反馈控制的制粉系统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分别建立了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的制粉单耗和煤粉细度模型,采用混合遗传算法对制粉单耗模型进行寻优,以获得不同工况下制粉单耗最小的运行参数,然后利用煤粉细度模型对优化后的运行参数进行煤粉细度预测,根据预测出的煤粉细度是否在给定范围内来反馈控制制粉单耗的优化.对某电厂的50MW机组进行现场热态试验,结果表明这种基于煤粉细度反馈控制的制粉优化控制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可以指导运行人员进行制粉系统的优化调整,从而提高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6.
简述了磨煤机的工作原理,介绍了山西大唐国际临汾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磨煤机制粉单耗现状,分析了该公司制粉单耗过高的原因,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储式制粉系统制粉能耗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分析,针对制粉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措施和建议,阐述了提高制粉系统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风扇磨煤机煤粉制备系统计算程序的设计原理、方法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9.
球磨机制粉系统具有大惯性、大时滞和强耦合等特点,很难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本文分析了球磨机制粉系统的动态特性,并为其设计分散线性自抗扰控制方案。该方案综合分散控制和线性自抗扰控制器的优点,结构简单,不依赖于对象精确模型,可以对被控对象中存在的耦合、干扰和不确定性等进行估计并补偿。根据实际现场要求,对球磨机制粉系统进行设定值跟踪实验、输入扰动实验和性能鲁棒性实验,并比较所设计方案与PID方案的控制性能。结果表明,分散线性自抗扰控制具有更强的解耦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且性能鲁棒性更优。  相似文献   
10.
观察了脑室注射6-OHDA对达乌尔黄鼠体温及体温调节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脑室注射200μg 6-OHDA产生一个短暂的急性低体温效应,在室温环境中体温下降幅度为5℃左右,在5℃寒冷环境中体温下降7℃左右。脑室注射第二个剂量6-OHDA所引起的低体温效应比第一次明显减弱;中枢投入α-受体阻滞剂可以取消此低体温效应。(2)脑室注射6-OHDA对体温调节能力仅有暂时性影响,注药20小时后,体温调节能力即可恢复,动物在寒冷环境中和正常动物一样能够维持恒定的体温。这些观察结果为应用6-OHDA于冬眠实验工作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