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9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7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9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594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量平衡的方法是定量研究古湖泊存亡的有效途径.采用1919-1970年汾河流域近50年器测的水文、气象数据,作为替代资料,应用水量平衡的方法,从湖面降水量、入湖径流量和湖面蒸发量等方面,对不同历史时段,太原盆地昭余古湖的水量平衡进行了估算,并对其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不考虑湖泊出湖水量的情况下,研究时段昭余古湖水量都处于盈余的状态,所以能够维持存在;如果不考虑入湖径流量,只有先秦时期,水量处于盈余的状态,其余时段均处于亏欠的状态.因此入湖径流量是昭余古湖存亡的决定性因素,它的消亡与汾河改道有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在对晋城市白马寺煤矿采空区地层沉陷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就园林城市生态综合整治项目中人工湖工程地质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人工湖基础采用全充填注浆法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3.
简单回溯徐州市水运发展历程,剖析其存在问题及原因,综合评价其战略地位和基本条件,根据航道及水运发展的基本原则,着重提出了跨世纪的市域航道建设与布局的“一个中心,两大通道,三片循环,四面出口”总格局.  相似文献   
4.
不同湖泊水华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世界各地湖泊水华的暴发越来越严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有重大危害.本文调研了国内外典型湖泊水华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湖泊所属地理位置、气候带、受人类活动干扰强度、主要水华发生藻种和主控环境因子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揭示了不同类型的湖泊水华特征和发生机制.最后以我国太湖为例,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近几年太湖水华和水环境实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归纳了太湖水华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Chl-a、TN、TP、COD、温度、风速六个指标,其中Chl-a、COD能指示说明水华的程度,TN、TP是营养盐状况的代表,温度和风速是水华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并定量分析了水华程度和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为水华的预警、预测和评价提供基础和支持.  相似文献   
5.
A 380-cm-long sediment core was acquired from the deep water area of Pumoyum Co, southern Tibet. Twenty-five plant residue samples were selected, and organic carbon stable isotopes were obtained using the AMS 14C chronological method. The 14C age and carbon reservoir effect were calibrated with surface sedimentation rate measurements using 210Pb dat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re sediment deposited over 19 cal ka BP. Based on a multi-proxy analysis of TOC and IC contents, grain size and pollen assemblage data, the palaeoclimatic evolution of Pumoyum Co was reconstructed since the last glacial. Pumoyum Co was a shallow lake prior to 16.2 cal ka BP; although the glacier around the lake began to melt due to increasing temperatures, climate was still cold and dry. In the interval of 16.2–11.8 cal ka BP,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fluctuated drastically and frequently. Two cold-events occurred at 14.2 and 11.8 cal ka BP, and these may correspond to the Older Dryas and the Younger Dryas events, respectively. After 11.8 cal ka BP, Pumoyun Co developed into the deep lake as it is now. The lake water temperature was relatively lower at that time because of influx of cold water from glacial meltwater entering the lake. As a result, the multi-proxy indicators showed no sign of warm conditions.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sedimentary record of Pumoyum Co with that of other lakes of the same age in southern Tibet indicate a warmer climate follow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influenced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the southwest Asian monsoon gradually became stronger since the deglaciation during its expansion to the inner plateau. The glacial-supplied water of the lake responded sensitively to cold-events. The entire southern Tibet region was dominantly influenced climatically by the southwest Asian monsoon during the Holocene.  相似文献   
6.
断陷湖盆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及湖底扇的识别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大量的岩心、测井及化验分析等资料,对板桥凹陷沙三段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所指近岸水下扇为深湖重力流成因.总结了这几种重要沉积相在岩性、沉积构造、测井曲线、生物化石、沉积序列及沉积组合等几个方面的识别特征,该方法可用于类似断陷型盆地的沉积相研究中.  相似文献   
7.
基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富营养化评价方法众多。但各评价方法之间缺乏可比性,不利于湖泊富营养化的有效管理和治理。在对现有湖泊富营养化的评价方法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基于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湖泊畜营养化评价方法。该方法是将水质评价和主要富营养化因子评价相结合的综合的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在巢湖西半湖等合肥市湖、库富营养化评价中应用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对不同湖、库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比较,而且可以对同一湖泊富营养化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有利于对湖泊富营养化程度做出客观、合理的判断,进一步探讨湖泊富营养化成因.为治理富营养化提供全面、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及滑动t检验等方法对青海湖流域1970~2012冷、暖季及年均气温变化趋势、周期性和突变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青海湖流域冷、暖季气温及年平均气温均呈显著增长趋势,其中,冷季增长幅度最大(0.45℃/10a),暖季增长最平缓(0.22℃/10a);从各站点的年、季气温变化来看,恰不恰地区增温幅度最大,刚察增幅最小.(2)冷、暖季气温及年均温的累积距平值绝大多数为负值,变化趋势相对一致,以1997年为转折点,1997年之前气候偏冷,之后趋于变暖.其中,年均气温变化幅度最小,冷季变化幅度最大.(3)冷、暖季和全年均存在较为复杂的周期性变化,其中,年平均气温在整个时间序列上存在4a和15a的周期,以15a最为显著;冷、暖季平均气温在短时间尺度上周期性不显著,主要为17a和27a的长时间尺度周期,以17a的变化周期最显著.(4)青海湖流域冷、暖季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经检验均发生了突变,其中,年平均气温发生于90年代前期,冷、暖季均发生于90年代中期,且均于90年代末进入显著增温阶段.  相似文献   
9.
使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2012年12月-2013年2月的MODIS地表温度数据产品对巴丹吉林沙漠地区冬季地表温度进行研究.将巴丹吉林沙漠分为湖泊区、沙漠外围区和沙漠周边区3个区域,旨在对3个区域的白天和夜晚地表温度进行研究对比.结果显示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湖泊区冬季白天和夜晚平均地表温度为6.10?C和-14.37?C,沙漠外围区分别为4.25?C和-15.44?C,沙漠周边区分别为4.07?C和-14.29?C,存在沙漠腹地湖泊区地表温度明显高于沙漠其他区域的"暖岛效应",其形成机制可能与远程地下水补给湖泊群有关.  相似文献   
10.
马景健  陈建生  彭靖  王超  赵智 《河南科学》2014,(11):2303-2308
以近十年的多时相Land Sat TM/ETM+影像为数据源,从面积、变化率等方面对湖泊的变化过程进行研究,并结合达里湖流域临近四个雨量站的降雨量、蒸发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达里湖从2003—2013年湖面面积不断减小,面积由204.11 km2减小到180.02 km2,面积减少了24.09 km2,平均每年减少2.41 km2;近十年来,达里湖流域降雨量波动较大,但是没有明显减少趋势,流域蒸发量波动较小且远大于当地降雨量.分析达里湖流域湖泊面积变化与降雨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显示,降雨量并非湖泊面积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蒸发量对湖泊面积变化影响较小.达里湖除接受降水补给外,还接受地下水的补给,且地下水可能并非来自当地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