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9篇
  2017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福建柏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双重抽样法和“相对变比生长”模型(y=ax^be^cx)、“树形管道”模型(y=ax^bL^c)测定4个福建柏人工林的生物量。结果表明:24年生福建柏人工林密林分(Ⅱ类立地,2700株/hm^2)和26年生稀林分(I类立地,1216株/hm^2)的生物量,前者为178.240t/hm^2(乔木层占99.6%),后者为155.204t/hm^2(乔木层占99.6%);前者年平均净生产量为7.628  相似文献   
2.
在福建南靖和三明试验点,对来自福建、湖南、江西、贵州、广东和浙江6省的11个福建柏种源进行种源试验。通过对5年生试验林的调查和观测分析发现,福建柏种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福建柏树高、胸径、地径、材积生长在种源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水平,这些性状具有中等以上的遗传力,其变异主要受遗传因素控制。福建柏种源问可能存在随机变异,种源生长的好坏与种源所在地的地理、气候因子间相关不密切。在变异分析的基础上,对参试种源进行选择,从南靖点种源试验林中选出江西上犹、福建龙岩和贵州黎平等3个优良种源、Nz001等14个优良个体,从三明点种源试验林中选出湖南道县和贵州黎平等2个优良种源、Sz001等14个优良个体。这些遗传材料,可用作无性繁殖的母株、种子园的建园材料或杂交亲本。  相似文献   
3.
杉木建柏混交林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杉木建柏混交林及杉木纯林土壤团粒组成、养分状况和土壤酶活性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与纯林相比,混交林土壤大团聚体数量增加,通气性和渗透性增强,土壤结构性能变好;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和速效性养分均得到提高,土壤保肥性能加强;土壤的水解性酶和氧化还原酶活性增强,土壤肥力提高。因此,杉木建柏混交林具有较好的土壤培肥能力,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混交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4.
福建柏地理种源试验幼林期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福建柏17个地理种源和48个家系6~7年生幼林期的树高、胸径、材积生长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柏在山区、半山区、丘陵区的生长差异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树高、胸径、材积遗传力分别达0.556 1~0.903 40、.630 3~0.914 00、.670 1~0.914 3,反映该差异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种源×地点交互作用显著,其3个主要性状生长量在山区的表现优于在半山区和丘陵区的表现;根据材积遗传增益选出适宜不同生态环境造林地的7个优良种源和16个家系(其材积遗传增益分别为18.99%~94.96%、16.78%~215.75%),种源优树99株和家系优树140株(其材积遗传增益比优良种源和家系平均值分别提高63.66%~257.61%、138.33%~878.34%)。  相似文献   
5.
福建柏马尾松混交林透光伐和整枝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凌云天 《武夷科学》2007,23(1):110-114
对福建柏马尾松混交林的透光伐和整枝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透光伐和整枝是混交林郁闭初期(5—7年)种间关系调整的主要技术措施,实施透光伐不但改善了混交林分的小气候环境和土壤性状,而且林分生产力得到明显地提高。透光伐后3年,混交林中的福建柏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依次比对照中的福建柏增加7.18%、15.89%和17.95%,同时伴生树种的生长量也得到明显提高;整枝后3年,主林木树高,胸径生长量依次比对照提高14.43%和16.33%。本研究表明在混交林7年生左右,对伴生树种进行透光伐,伐除强度约为15%,同时对主林木进行修枝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福建柏种源苗期生长和根系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3个育苗点对来自福建、湖南等6个省的16个福建柏种源种子进行了首次种源的育苗试验。苗期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柏种内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苗高、地径及部分根系性状在种源间大都有显或极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与遗传因素的制约有关,这将为开展福建柏优良种源选择提供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井冈山福建柏的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井冈山福建柏种群Ⅰ级幼苗数最多,占样地内福建柏个体数的55.00%,III级中龄树和V级老龄树个体数最少,均占样地内福建柏个体数的6.67%,种群结构为金字塔型,属于增长型种群。福建柏种群生命期望值先随径级增加而增加,然后又随径级的增加而递减,Ⅲ级中龄树的死亡率为负值。福建柏种群的存活曲线为近直线型,生长较为稳定。福建柏种群的分布格局呈集群分布。福建柏的种群特征主要由福建柏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所处群落的环境条件和群落结构所决定。  相似文献   
8.
福建柏人工林养分的生物循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建省安溪半林国有林场不同林龄福建柏人工林养分的生物循环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林龄林分的生物循环表现了一定的差异性。 1 0、2 0、30a林分的养分吸收量分别为 69.85、96.65、67.0 2t/(hm2 ·a) ,归还量分别为 2 0 .1 5、35 .0 4、35 .2 0t/(hm2 ·a) ,存留量分别为 49.70、61 .2 5、31 .82t/(hm2 ·a)。养分循环速率随林龄而增大 ,依次为 2 8.85、36.63、5 2 .5 2。 3种林龄林分对各养分元素具有相近的利用效率。据此提出 ,对处于生长旺盛后期的林分 ,采取适量施肥和调整林分密度等经营措施 ,提高养分的利用效率和存留量 ,可使林分继续保持旺盛的生长趋势 ,有利于培养大径材人工林  相似文献   
9.
福建柏属的起源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柏属植物约起源于晚侏罗纪,起源中心在东亚环太平洋地区,第四纪冰期后仅福建柏1种残存中国南方和越南北方,形成残遗中心。据史料分析,福建柏历史上分布较现代广泛,自中国东部福建沿海至云贵高原东南部沿南岭山脉纬度一线基本呈连续分布。现代中心分布区在东经110°~119°,北纬24°30′~26°30′,呈间断分布;垂直分布海拔500~1800m,往西、往北分布海拔较高,往东、往南分布海拔较低;分布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福建柏为浅根性树种,树冠承雪量大,易遭大风和冰冻危害,成为其向高海拔地区发展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