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12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西昌市家畜血吸虫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14728头家畜粪便一粪三检,牛、马、猪、犬、羊血吸虫病感染率分别为12.9%、9.0%、7.7%、6.1%和2.9%,并对家畜血吸虫病主要临床表现、传播途径与人群的关系等流行病学特点进行了调查,摸清了我市家畜血吸虫病流行规律,为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测定了6窝母猪免疫后产小猪0、1、7、14、21、28、35、42日龄猪瘟母源抗体消长情况和28~35日龄首免及二免后免疫效果观察。结果:未吃初乳的0日龄仔猪无母源抗体,1日龄仔猪母源抗体滴度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降低;猪瘟母源抗体对1~28日龄的仔猪有保护,少部分仔猪在35日龄还有保护。28~35日龄首免后21日达到73.3%免疫保护,28日则达到93.3%;首免后1个月加强免疫一次,其较高的免疫抗体水平可以维持到二免后4个月,到5个月还能产生免疫保护,免疫合格率为73.3%,但6个月后免疫合格率降至46.7%;因此建议生产实际中,商品猪进行两次免疫即可,种猪以后每6个月免疫一次。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养殖鱼、鸭生物灭螺防治日本血吸虫病技术,在全市选点示范扩建鱼塘和沟渠稻田放养鱼,鸭采食钉螺进行生物灭螺防治血吸虫病,通过五年的示范研究和推广,使疫情得到显著控制,钉螺感染率和感染钉螺密度分别下降71.84%,80.00%,耕牛和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分别下降73.36%,48.05%,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4.
Summary Antibody to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injected intravenously, reduced endotoxin fever in the rabbit. The fever-reducing effect was apparent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febrile response.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a Grants-in-Aid 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Culture of Japan (Grant No. 62480112).  相似文献   
5.
由于猪瘟流行性差异,研究制订符合本地实际的猪瘟免疫程序是有效防控猪瘟的关键措施之一,而确定仔猪最佳首免日龄和免疫剂量是研究猪瘟免疫程序的两个重要内容。本文提出应用PPA(酶标葡萄球菌蛋白A)-ELISA法对达县某猪场进行了仔猪猪瘟母源抗体及免疫抗体监测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25日龄为最佳免疫日龄,1倍剂量为最佳免疫剂量。  相似文献   
6.
“卡夫卡问题”是西方现代文学许论界的一个难题。围绕着这一问题.西方的评论界已进行了70多年的研究。笔者以为,“卡夫卡热”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是由于卡夫卡作品思想内容的深刻和超越时空性及其“卡夫卡式”表现风格。另一方面,国内的卡夫卡研究虽然才刚刚起步.但为大多数研究者们所普遍采用的社会学的批评方法还是较为能够令人接受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Rr—PCR方法,从分泌抗汉滩病毒mAb的杂交瘤细胞系3Gl中扩增出抗体VH和VL基因,通过PCR方法获得1inker—VL基因,进而利用加端PCR技术,在扩增出的单抗体VH和1inker—VL基因两端加上限制性酶切位点,分别克隆入pUCl8中并测序.3Gl VH基因长360bp,编码120个氨基酸;VL基因长324bp,编码108个氨基酸.在pUCl8载体中将VH和1inker—VL基因连接成ScFv基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家兔发热模型.方法:模型组于家兔小脑延髓池内分别注射0.05μ g/kg(A)、0.075μg/kg(B)、0.1μg/kg(C)、0.25μg/kg(D)大肠埃希菌内毒素,空白组于家兔小脑延髓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测量体温,观察一般状态.结果:从模型组发热过程看,均有体温上升期、高热期和体温下降期,其高热阶段和体温下降阶段时程长,而体温上升阶段时程短,认为与本研究采用小脑延髓池内直接注入LPS有关.4个模型组的发热过程符合人体疾病的发热过程.从发热程度看,4个模型组发热高峰值接近人体疾病时的中、高热的幅度.从一般状态看,具有与发热过程相关的伴随症状.结论:此方法研制家兔发热模型稳定易行、可重复,模型组随LPS注射剂量的增加家兔发热反应增强,LPS注射剂量不同发热峰型不同,A、B组为单峰热型,C、D组为高热平台型,LPS注射剂量可以根据需要选择.  相似文献   
9.
Summary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tolerance to three structurally dissimilar pyrogens, i.e., lipopolysaccharide (LPS), muramyl dipeptide (MDP) and polyinosinic: polycytidylic acid (poly I:C) in rabbits. The possibility of pyrogenic cross-tolerance among these agents has also been studied. It was observed that repeated injection of sublethal doses of LPS and MDP was connected with the changing of biphasic fever to monophasic. The consequence of this was a drop in the fever index. In contrast to LPS and MDP, the repeated administration of poly I:C did not result in such changes. Successive injections of this pyrogen always evoked biphasic fever. We also demonstrated that pyrogenic cross-tolerance between LPS and MDP did not occur. The cross-tolerance between LPS and MDP did not occur. The cross-tolerance among pyrogens was possible if they originated from the same class, for example endotoxin fromSalmonella abortus eq. and endotoxin fromEscherichia coli.  相似文献   
10.
为观察细菌致热原是否通过局部感受器——神经反射机制引起发热而进行下列实验:把细菌致热原注入去神经兔耳和完整神经兔耳皮下;把细菌致热原注入事先用奴弗卡因封闭的兔膝关节囊和事先注射生理盐液的兔膝关节囊;分别比较两组动物的发热效应。两部分的实验结果都显示,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表明兔耳去神经或膝关节囊用奴弗卡因封闭,都不影响细菌致热原注射后所引起的发热效应。等提出的“始动反射机制”,在这两部分的实验条件下均不存在。等认为膝关节囊的血液循环贫乏,吸收速度缓慢,但关节囊内注入致热原所引起的发热反应却较强,是神经反射机制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本文作者用同位素~(32)p分别注入兔膝关节囊内和兔耳皮下,比较它们吸收入血的速度,发现兔膝关节囊对~(32)p的吸收速度并不亚于兔耳皮下。作者认为致热原并不作用于局部感受器引起发热,而是致热原从局部或病灶吸收入血后,才通过一定机制发挥其致热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