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6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3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显微和亚显微水平上,研究了镰游仆虫E.harpa的形态结构及其在无性分裂时期的形态发生。对无性分裂期间各种纤毛器原基的起源和发育作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着重注意了各种纤毛器原基的相互关系和发生的顺序性。同时,对基体在皮层上的“移动”及基体与“基体托架”的关系也作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信息素在八肋游仆虫接合生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诱导配对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其诱导机制,根据已知的基因序列,应用PCR技术,扩增信息素G3基因,并将该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GEX-6P1中,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GEX-6P1-G3.重组菌在37℃下,经1.0mmol/L IPTG诱导,12%SDS-PAGE分析,在37kDa处出现明显的特异目的带。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纤毛虫休眠细胞中两套遗传系统的作用特征,对包囊游仆虫(Euplotes encysticus)休眠细胞与营养细胞大核DNA和线粒体DNA进行了RAPD比较.结果显示,在所选用的35条随机引物中,包囊游仆虫大核DNA共扩增出220条片段,其中以休眠细胞大核DNA为模板扩增出18条特有片段,以营养细胞大核DNA为模板扩增出44条特有片段,两者存在28%的差异.在所选用的32条随机引物中,线粒体DNA共扩增出154条片段,其中以休眠细胞线粒体DNA为模板扩增出19条特有片段,以营养细胞线粒体DNA为模板扩增出25条特有片段,两者有29%的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包囊游仆虫休眠细胞与营养细胞的大核DNA结构存着一定的差异;两者的线粒体DNA结构也存在差异.因此,包囊游仆虫在休眠细胞形成过程中,大核DNA、线粒体DNA结构可能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可能与休眠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和代谢活动等剧烈变化以及休眠状态下的生理生化变化密切相关.所得结果为揭示纤毛虫细胞结构的分化与细胞遗传物质的作用关系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包囊游仆虫细胞的类中间纤维细胞骨架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化分级抽提,并结合DGD包埋 去包埋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方法显示,包囊游仆虫营养细胞和休眠细胞中,均存在由直径10 nm左右的单根纤维及单根纤维聚集成的纤维束为结构单元形成的类中间纤维细胞骨架体系.其中,营养细胞的类中间纤维构成的细胞质三维网架,在细胞膜内缘以较密集的纤维网占有了整个表质层,在表质层内缘的细胞质深部纤维形成较松散的网络,网内常见附着有细胞器及一些电子密度颗粒;核纤层位于大核核膜内缘,纤维紧密聚集成网;核骨架纤维网分布比较致密,未见有电子密度颗粒附着.休眠细胞中含有与营养细胞相似的纤维网架结构,但位于细胞内不同层次的纤维网比营养细胞中的同种结构要致密得多,这可能与纤毛虫形成包囊时细胞大范围的收缩有关.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休眠细胞包囊壁的内层壁中也观察到相似于中间纤维的纤维网络,其纤维网均匀和致密地分布在整个包囊壁层中.电泳图谱显示,纤毛虫形成包囊后,保留了营养细胞中的部分蛋白条带,失去了部分条带,新产生了一些特异的条带.结果表明,包囊游仆虫的类中间纤维 核骨架体系,是细胞在营养条件下和休眠状态下都稳定存在的结构,它可能起到比微管类骨架更重要的作用.并且休眠细胞中该体系产生的一些特异蛋白条带,可能是纤毛虫休眠生命活动中的重要蛋白.  相似文献   
5.
一种游仆虫无性生殖周期中大核及其DNA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光学显微镜、显微光度计和定量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了一种游仆虫无性生殖周期中大核及其 DNA 含量的变化特征,获得如下结果:(1)游仆虫细胞周期分成 G_1期、S 期和 D 期,各个时期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时间速率分别为36%、59%和5%。(2)游仆虫细胞周期中,G_1期大核迅速增大,但此时大核无 DNA 合成现象,DNA 分布密度随大核增大而降低;S 期大核前期增大,此后变小,大核 DNA 含量连续增加,大核 DNA 分布密度也随着增高。8期结束后,大核 DNA 含量相当于 G_1大核的两倍;D期大核又显著增大,DNA 分布密度稍高于 G_1期大核的水平。(3)由游仆虫孚尔根反应大核的形态,大核 DNA 三维吸收图像和显微光度术定量分析数据表明,游仆虫大核 DNA 含量的变化仅发生在 S 期,S 期大核中 DNA 合成与大核改组带相联系。  相似文献   
6.
应用蛋白银染色方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近亲游仆虫的接合生殖过程。并对接合生殖过程中皮层的两次演化,大、小核的不同变化,新、老结构的关系和老结构的命运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毛基体非吸收型休眠包囊的生命活动特征及其胞器的功能,本文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了包囊游仆虫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胞器酶反应活性及其定位:(1)在营养细胞中的食物泡膜位置出现紧密排列的腺苷三磷酸酶反应颗粒,但在休眠细胞中酶反应颗粒则聚集在细胞表膜区;(2)营养期细胞中,酸性磷酸酶反应颗粒分布在处于不同消化时期的食物泡或自噬泡内,在休眠期细胞中酶反应颗粒定位在自噬泡周缘;(3)营养细胞的线粒体内膜有稀疏的琥珀酸脱氢酶反应颗粒,休眠细胞中在分散的线粒体内也有稀疏的酶反应颗粒,但反应活性比前者要弱得多.作者由所得结果推测,大部分情况下休眠细胞的酶反应活性较营养细胞的同种反应弱;不同类休眠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其酶的功能和作用部位可能是不一样的;在休眠细胞中也发生着消化和营养利用的过程,也经历着线粒体的功能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8.
:利用活体观察、蛋白银染色技术及银浸法对阔口游仆虫的活体、纤毛图式和银线系做了研究 .其结构特征如下 :额腹 :横 :尾一缘棘毛按 9:5:4模式排列 ;口围带小膜平均为 48片 ;背触毛多为 8 9列 ,其中背触毛列约含 1 8对毛基粒 ;大核“з”或“C”型 ;银线系为典型的“double eurystomus”型 .文中另对属内相近种作了形态学比较  相似文献   
9.
应用蛋白银染色方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首次详细地观察了近亲游仆虫(Euplotes affinis Dujardin)的形态和形态发生,并对新纤毛小器官原基的产生、发育和老纤毛器的关系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包囊游仆虫纤毛器微管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FLUTAX染色及荧光显微术研究了包囊游仆虫的皮层微管胞器及其形成包囊和脱包囊过程中结构的分化:(1)细胞无性分裂过程中,棘毛基部的毛基体由紧密聚集状态逐渐分离、瓦解和消失;背纤毛基体逐渐膨大,基体内的周围微管散开成梅花形,之后在相应皮层区发生由颗粒组成的条带形原基.(2)细胞形成包囊时,口围带、波动膜和额腹横棘毛等微管胞器经历了部分去分化的过程,伴随着细胞体的凝缩,其纤毛器相互聚集,定位于球形体包囊细胞腹面;背纤毛按原有模式排列,位于包囊细胞背面.(3)脱包囊过程中,细胞吸水膨大,细胞体分化成变形虫状并显示一致的弱荧光,但未见微管胞器的荧光图像;细胞通过包囊壁背面小孔脱囊而出,恢复成为正常形态的纤毛虫;此后,在细胞脱包囊后残留的包囊壁背壁尚保存有部分背纤毛的痕迹.根据所得结果推测,形态发生中,纤毛器微管对新结构的形成可能有物质联系或物质贡献;脱包囊时,细胞成变形虫状,其微管结构可能发生了解聚和再分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