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篇
系统科学   27篇
丛书文集   22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9篇
综合类   40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基因环境效应启动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光照、温度、水分及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根据对不同环境的响应,植物基因的启动子主要可以分为光效应启动子,温度效应启动子和水效应启动子。在这些启动子中,除了含有基本启动子外,还存在一些特异的顺式调节元件,这些顺式调节元件在特异表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微连接用无铅钎料及稀土在钎料中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微连接用无铅钎料的应用研究现状,指出SnAgCu系合金因良好的综合性能将成为最有潜力的锡铅钎料替代品。基于对稀土在钎料中应用研究成果的分析,认为添加微量稀土有望成为改善SnAgCu系无铅钎料蠕变性能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稀土资源开发低Ag的SnAgCuRE系钎料,应当成为中国今后无铅钎料研究开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工程实例,阐述如何利用现有信息来设计产品的老炼条件,以使它在保证产品达到规定可靠性的前提下尽量节省成本  相似文献   
4.
化学修饰电极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学修饰电极(CMEs)是当前电化学、电分析化学中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本文评述了化学修饰电极的研究状况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并展望了化学修饰电极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动物实验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男(雄)性生殖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精子数量和质量、生殖器官发育、睾丸肿瘤以及子代生殖系统造成危害。文章就以上几方面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应用15N微区试验对氮肥在水稻不同生长期的去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利用随着作物生长的进行而逐渐提高,氮肥的损失和土壤的残留则逐渐下降。土壤残留的肥料氮主要集中在0~20cm的耕层土壤中,占全部土壤残留肥料氮的85%以上。氮肥的总损失在30.4%~54.4%之间,其中氨挥发损失为25.4%~33.3%,为稻田氮素的最主要损失途径。  相似文献   
7.
采用纳米化学制备技术合成了新型的纳米固体超酸催化剂SO2-4/TiO2,对醋酸和脂肪醇的酯化反应有良好的催化作用.该催化剂具有耐水性强、可重复使用、再生容易、不污染环境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9.
旧居住区环境景观改善的具体措施也必须按照“完善使用功能”、“美化环境面貌”、“营造社区精神”三个层面进行,这三个层面即密不可分,同为环境景观改善必须完成的目标,又在策略上呈现出基础、升级、最高的递进关系。我国居民对居住的需求已从有住房、住得好的个人生理需求,向具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社会文化整体环境的需求过度。我国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绿化配置与休闲娱乐、重视地域性文化的延续等景观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尤其旧居住区的环境景观改善都是些局部点缀性的绿化、环境设施的随意增加等方面着手,没有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0.
In the last few decades, there has been a trend towards increased stakeholder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North America.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rationale for this trend is found in the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y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which confront us with the coexistance of multiple legitimate values and perspectives in society. Recognizing this “epistemological plurality”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both policy and science. In this paper, I critically reflect on my experiences as a doctoral student engaged in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PAR) with a watershed partnership in Ontario, Canada. In providing this biographical account, I seek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ongoing discussions regarding the nature, challenges and benefits of this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for academic research, as well as to emerging debates on PAR in the context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post-normal” approaches to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Cecilia FerreyraEm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