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1.
杜甫家庭亲情诗表现了诗人至性至情的心怀和对家庭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其中浓郁的家庭伦理观念,更能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诗人的独特个性,使我们更真切更全面地走近和了解杜甫。  相似文献   
2.
杜甫在诗中喜用“自”字。在其诗中,“自”字可以当代词,也可以当介词。当它作为代词,指代物的时候,诗中的“物”成为和人一样的独立的主体,拥有了独立的情感和意志,诗中世界成为了“二元主体”的世界。诗中空灵澄明的意境得以深化,诗歌的艺术空间得以拓展。这种物的独立和海德格尔诗学中所推崇的人与物的“敞开”,有殊途同归之妙。略有不同的是,杜甫对国家和百姓的不能忘怀,使得他的个人意志虽然在某些时候弱化,但始终没有丧失,这使他和海德格尔诗学中那完全“自在生存的人”是不同的。但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3.
屈原的《离骚》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杜甫继承了《诗经》的风格,把现实主义诗风发挥到了极致,是现实主义诗风的代表者。二人虽风格不同,但是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时代环境、人生经历、性格理想、爱国精神、表现手法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无疑,生于后世的杜甫,对屈原的精神和遗产是有所继承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亲情是成就伟大杜甫的重要人格基石。品读杜甫的赠亲、怀亲诗,可以看到诗人对亲情、宗族血缘和亲戚关系的理解,可以还原诗人的生活处境和心情,可以分析其思想人格中的责任意识、伦理意识和家国意识,可以走进诗人真实的心灵世界并透视其伟大的人性光芒。  相似文献   
5.
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儒生"自命,一生坚持"奉儒守官"。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杜甫形成了积极用世、忠慈仁爱的性格和襟怀。而当他的忠君、济世的仁政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他又变得激昂与深沉、忧患与恻隐。这就使得儒家的仁者情怀与关注民生疾苦的精神统一于杜甫的身上。杜甫在诗歌中毫不隐讳自己积极入世的态度和忠君济民的打算;在他的思想中,合理的政治应当表现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和谐:君主应当爱护人民,使之安居乐业,而人民则理所当然地应该忠诚和拥戴君主。儒家思想文化和特定的社会人生际遇使杜甫只能永远是直面现实的伟大诗人。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评价和态度,不少人认为是扬李抑杜。文章认为,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从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一贯态度和总体评价看,可以说,他一生对李白始终是偏爱和崇拜的;虽然不甚喜欢杜甫,但对杜甫也是尊敬、肯定的。在文化大革命中,郭沫若作《李白与杜甫》,强烈地表现出扬李抑杜的倾向,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思想逆转,有其复杂的原因,并不能代表他对杜甫的总体评价。“文革”结束以后,他又回到了肯定杜甫及其诗歌的正确立场。  相似文献   
7.
李东阳的诗歌创作既沿袭台阁体的面貌,也展现出一定的转向,宗杜是他重要的诗歌主张,与七子派的文学主张相一致.其诗歌创作中别有一种倾向,即欣赏、学习宋代、元代诗人.作于不同年代的两批集句诗则印证了李东阳宗宋的诗学观念,说明其诗歌创作由唐宋元兼顾转向以唐为主,同时宗宋的转向.  相似文献   
8.
两唐书《杜甫传》都给予了杜甫相当高的评价。比较而言,《新唐书·杜甫传》对材料取舍更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倾向性,评价也较为客观全面,对杜甫也更加推素,从中能看出《旧唐书》重文、《新唐书》重质的不同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9.
对与李白知己杜甫的<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一诗进行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证明李白的籍里是唐代东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相似文献   
10.
春夏秋冬的气候的变化,引起文人各自不同的反应。不同意象的选择受到作家情感、人生境遇的制约,也受到审美情感的和平与强烈所影响。当诗人的审美情感比较清和时,所选择的意象相对来说较温馨,而当诗人的审美情感比较强烈时,所选择的意象往往力度较强。杜甫的春秋咏时诗通过不同的意象,体现了他不同时期的不同感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