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6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红学史上,王国维和俞平伯都有杰出的贡献,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红楼梦评论》和《红楼梦辨》二者的承继关系尤为明显,前者对后者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而后者不仅对前者有所继承,也有重要发展,因此可以说,新红学的产生与王国维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畸笏叟在“脂批”中注明自己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他用“辛酸之泪哭成此书”。畸笏叟就是曹頫。曹雪芹去世后,是他的父亲曹頫写了《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与曹頫同时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明确指出,曹寅之子作了《红楼梦》。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是一部影响非常广泛深远的小说,自以抄本行世以来,在社会上尤其是在旗人中的影响越来越深刻。这部由清代旗人创作的小说,很早就被认为描写的是旗人社会生活,并一直受到旗人的特别关注,从这一角度进行了阐述。注重这部小说与旗人的关系,对深入研究《红楼梦》和八旗文化,也许会有更多的发现。  相似文献   
4.
汤显祖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弃官回临川后潜心于戏曲创作,他的四部剧作有三部完成于这一时期.如果说《牡丹亭》在情与理、理想与现实上,陷入了某种程度困境的话,那么在《南柯记》、《邯郸记》中,作者又陷入了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与痛苦之中.从汤显祖退隐后的戏曲创作来考察,可以认为他将自己的灵根慧命、戏曲人生推向了辉煌的巅峰.  相似文献   
5.
吴夜 《长春大学学报》2014,(11):1560-1564
虽然以往的红学研究不乏真知灼见,但它们大都专注一个或数个具体问题。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白盾就小说主题、作者研究、版本比较提出一系列有违传统的新观点,最大程度地接近了曹雪芹和《红楼梦》的本真。这正是他新时期红学理论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作为小说《红楼梦》和《孽海花》中的重要女性形象,王熙凤与傅彩云既有美丽容貌、泼辣性情、爱财贪财及富于心计等诸多相似之处,又不乏人生追求与最终归宿方面的迥然之异,从而映照出她们细微的内心矛盾与情感困顿,彰显出其较为丰满立体的"圆形人物"形象特质,散发出独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女儿情结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魅力独具之所在。黛玉仙逝,宝钗、袭人等因道学的侵袭女儿本性已被扭曲,是失去了个性精神徒有女儿之身的假男人。贾宝玉女儿情结随女儿们人性的异化而消释。男权意识的强势也注定了宝玉女儿情结消释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赏析了《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独特格调。从诗人的怀才不遇的愤懑到瑰丽奇特的“天马行空”式的构思,从诗人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浪漫主义气质到诗人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从诗人出类拔萃的材质到娴熟驾驭语言的能力,可以说《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诗人理想与现实碰撞的耀眼的火花。  相似文献   
9.
The Great Gatsby is considered as F.Scott Fitzgerald's most important book.This paper will concentrate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Gatsby's tragedy-the end of the mythical American dream.Gatsby's personal experience approximates the whole of the American dream.This paper gives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formation of his dream,his great efforts in realizing his dream and his disillusionment.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一部古典名著,随着它的出版,也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陶瓷作品。尤其红楼女子形象更是成为历代陶瓷艺术家们笔下不断的追求。这些仕女图纹装饰生动准确地反映了红楼女子形象的悲欢离合,一个个美妙绝伦的红楼仕女,一件件气韵鲜活的仕女瓷画,使《红楼梦》这部经典悲剧故事在陶瓷艺术世界中大放异彩、千古流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