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5篇
系统科学   2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7篇
综合类   15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人们对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的关注和研究,这一领域出现了很多科技名词,对这些名词进行统一定名、合理释义非常必要。文章结合国际上全球变化问题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几个典型名词。  相似文献   
2.
Global warming: Take action or wai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f all the changes wrought by human activity, the buildup in our atmosphere of the greenhouse gases, carbon dioxide, methane and nitrous oxide, has gener- ated the most contentious debate. Environmentalists warn that in the absence of firm action, over th…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人口增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CO2、CH4、N2O等气体的排放增加所引起的温室效应,预期本世纪的全球变暖较20世纪更为强烈.讨论了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本世纪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将可能导致我国北方干旱趋势仍将延续.南方雨量增加特别是暴雨和台风的增加,会使洪涝灾害扩大加剧.沿海地区由于海平面上升,海岸带灾害主要是风暴潮呈现加剧趋势、农林病虫害、滑坡与泥石流、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灾害也将发展,唯寒冻灾害可能大幅度减轻.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及科学界应加强科学研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采取减轻、防范和适应措施,以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Yan  Qing  Zhang  ZhongShi  Wang  HuiJun  Jiang  DaBang  Zheng  WeiPeng 《科学通报(英文版)》2011,56(9):890-899
The Middle Pliocene (ca 3.12–2.97 Ma) is a recent warm period in the Earth’s history. In many respects, the warmth of the Middle Pliocene is similar to the probable warm situation of the late 21st century predicted by climate models. Understanding the Middle Pliocene climate is important in predicting the future climate with global warming. Here, we used the latest reconstructions for the Middle Pliocene—Pliocene Research Interpretation and Synoptic Mapping (PRISM) version 3—to simulate the Middle Pliocene ...  相似文献   
5.
全球变暖和氮格局的改变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变化具有深远的影响,长期的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实验对预测21世纪全球气候变化下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匮缺的响应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中国东北松嫩草地开展4年的增温和施氯实验,通过测定羊草草地光合特性,试图揭示全球变化对羊草草地的碳、水通量产生的影响.试验采用一个封闭的光合测定系统(LI-6400)测定草地的碳、水通量变化,通过计算CO2的变化量确定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结果表明,增温降低了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净生态系统生产力(GEP)和生态系统蒸腾作用(ET),升高了生态系统呼吸(E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施氮处理刺激了NEE、ER、GEP和WUE;增温加施氮处理,氮素的添加缓解了因增温对生态系统产生的负效应.碳、水通量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是通过改变生物群落中优势物种羊草的数量实现的,全球变化能在短期内迅速改变松嫩草地的碳通量.这些结果都有助于理解未来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  相似文献   
6.
王嫣  彭芳  陈天琪 《贵州科学》2010,28(3):90-92,96
目的:研究干姜附子汤温通心阳的作用。方法:采用有创血流动力学实验方法,制作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大鼠急救动物模型,观察干姜附子汤对大鼠血流动力学的改善状况。结果:经干姜附子汤治疗后,大鼠的心率明显加快,左心室收缩压、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明显升高。结论:干姜附子汤可以明显改善心肺复苏后大鼠的心功能,与其具有温通心阳的作用相符。  相似文献   
7.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1950~2003年逐日平均NCEP资料,对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北半球SSW具有多发性,在这53年里共发现了69次增温事件,平均每年一次以上,有些年份甚至出现2~3次;SSW中心位置随高度变化,在较低层(16 km附近)中心位置大部分偏于西半球的北美北部到北极地区,高层(30 km附近)附近其中心多偏于东半球欧亚大陆的北边到北极地区;北半球SSW最先发生在30 km附近的欧亚大陆以北地区,然后由上向下延伸和传递,同时中心位置也逐渐转到西半球的北美大陆北端;在北半球发生SSW期间,平流层温度场和环流场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对流层,引起对流层温度场和环流场的变化.对2002年9月发生在南半球平流层的一次强爆发性增温进行分析表明,南半球的这次SSW发生时表现出的特征与北半球稍有不同,在较低层(16 km附近)SSW中心出现在东半球的南端,在较高层(25~30 km)SSW中心位于西半球的南端.  相似文献   
8.
River discharge change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SENSITIVE TO GLOBAL CLI- MATE CHANGES, AND ITS MEAN WARMING AMPLITUDE DURING THE PAST 50 YEARS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NORTHERNHEMISPHERE AND OTHER REGIONS IN THE SAME LATITUDE[1,2]. DUE TO ITS SPECIFIC GEOMORPHIC CONDITIO…  相似文献   
9.
Sensitivity of the Pacific subtropical-tropical meridional cell to global warming is examined by using a global ocean-atmosphere coupled model developed at LASG/IAP. Results indicate that associat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the most prominent signals of global warming locate at high latitudes, and the change of middle and low latitudes, in particular the surface wind, is relatively weak, which leads to a weak response of the Pacific subtropical-tropical meridional cell. At the time of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doubling, the change of the meridional cell strength is smaller than the amplitude of natural variability.  相似文献   
10.
土壤异养呼吸对气候变暖的反馈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C预算的重要机制.绝大多数研究表明,土壤异养呼吸与未来气候变暖将构成危险的正反馈环.由于土壤有机C分解的温度敏感性问题,学术界仍有争议,对正反馈强度的准确量化尚需一个过程.少量研究表明,土壤异养呼吸对气候变暖的反馈不明显.诸多研究还发现土壤异养呼吸对气候变暖的适应现象,主要有水分限制假说、微生物适应假说和底物限制假说来解释适应现象;这种适应性将降低正反馈的影响强度.未来应重点开展以下4方面的研究:(1)加强惰性土壤有机C温度敏感性的研究;(2)深入探讨微生物对气候变暖的适应性;(3)量化土壤异养呼吸对气候变暖的反馈强度;(4)加强对多因子交互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