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201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红花莼菜生殖器官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的解剖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两性花,花被片6枚;雄蕊17-27枚,没有腺毛;心皮6-11枚,离生单雌蕊,上位子房,其主头、花柱、子房密生腺毛;边缘胎座胎座柱状,与珠柄垂直接合,接合处关节明显,直垂式弯生胚珠1-3枚。通过对红花莼菜生殖器官形态和解剖结构的分析,支持莼菜属从睡莲科划分出来,设置莼菜科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Cr6+对莼菜叶的急性毒害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用航向电子显微镜和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CP)研究了六价铬(Cr^6+)对莼菜叶的急性毒害。结果表明:Cr^6+对细胞的直接作用可能是通过破坏细胞的合成机构而导致细胞的“饥饿”伤害;液泡在植物细胞对Cr^6+的毒害反应中海起着重要的作用;细胞对溶液中的各种离子仍具有选择吸收作用,并且大量富集Cr^6+。同时正是这种富集作用,使莼菜可能成水体中快速清除Cr^6+的理想植物。  相似文献   
3.
Cr6+对莼菜冬芽叶片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莼菜冬芽叶中过氧化物酶( POD) 活性及同工酶酶谱随 Cr6+处理浓度及时间不同而发生的变化. Cr6+处理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多出 2 条酶带,酶带的出现及多少与Cr6+的浓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  相似文献   
4.
Hg^2+对莼菜冬芽叶结构和淀粉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Hg^2+对莼菜冬芽进行处理,观察叶的显微结构变化,观察到在处理后的短时期内,冬芽的老叶片、叶柄、幼叶等结构与对照的相应部位无明显差异,所含的淀粉粒也与对照中所含数量相当;但是长时间处理时,观察到老叶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均受到破坏,叶肉细胞解体,细胞内含物流入胞间隙;叶柄结构不受影响,只是原来含有的大量淀粉粒消失殆尽;幼叶的结构受影响不大,但其所含淀粉粒却大大减少,尤其以上表皮下一层细胞中淀粉粒  相似文献   
5.
莼菜珠为下垂、倒生型,二层珠被,周缘心细胞一层,胚囊成熟时仍具发达的珠心,有承珠盘。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线状四分体,合点端大孢子为功能大孢子,雌配子体发育为蓼型,反足细胞早期消失。  相似文献   
6.
莼菜花的形态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莼菜的花单朵着生于长柄上,花柄内有3-4束维管束.花下位,萼片3枚,花瓣3枚,结构相似,上下表皮均具一层细胞,薄壁基本组织层次较厚密,其间分布有维管束.雄蕊多数,花丝不成瓣状而呈长丝状,花药内向,每一雄蕊具1条维管束.雌蕊群由6-12枚分离心皮组成,排成2-3轮.每一心皮具1长柱头.在心皮整个发育期间,其腹面仍留有裂缝,倒生胚珠2枚,有时为1枚,着生于心皮背面的中央.根据形态和解剖的观察,我们认为莼菜属及Cabomba 亲缘密切,可独立为莼菜科.它较广义的睡莲科中具合生心皮的各属为原始.另方面莼菜属具下垂倒生,两层珠被、厚珠心的胚珠,维管束中有原生木质部空腔.这些事实表明,莼菜属与睡莲科的其它属亦有联系.故把它们(除莲属)归入睡莲目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7.
莼菜(Brasenia schreberiGm el)绒毡层细胞在小孢子母细胞时期,质体出现变形,淀粉粒消失.减数分裂期,绒毡层细胞中有丰富的高尔基体,内质网,核糖体和线粒体.随着细胞的发育,细胞壁呈胶质状态,胞间连丝断离,细胞间发育出现不同步现象,核糖体开始解体形成电子密度高的球状体.单核小孢子时期,质体积累淀粉增多,细胞内部微结构开始解体.经观察,绒毡层细胞壁的融解物质参与了小孢子外壁的形成,核糖体形成的高电子密度球状体沉积小孢子外壁腔隙中形成外壁蛋白.绒毡层细胞中淀粉粒积累与消失是小孢子正常发育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莼菜中锌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莼菜主根、须根、茎、嫩叶锌的质量分数及嫩叶中有机态锌和蛋白质、水溶性多糖、碱溶性多糖中锌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莼菜锌的质量分数范围为0.66~1.29mg/g,以嫩叶锌的质量分数最高,有机态锌占总锌的69.77%,3种有机组分中以蛋白质中锌的质量分数最高,达2.92mg/g。  相似文献   
9.
蓝绿齿角芫菁Cerocoma schreberi Fabricius成虫两性触角形状差异极大,性二型特征十分显著,即♀性触角典型棒状,♂性触角为不规则状.应用电子扫描电镜对♀、♂性触角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研究表明:该虫触角表面共分布4类11种感器,其中毛形感器5种、锥形感器3种、指形感器2种、刺形感器1种;毛形感器(TS2)、锥形感器(BS3)和指形感器(DS1)为♀、♂性共有的感器类型,其感器的数量分布以毛形感器和指形感器最多.♀、性触角的感器类型、感器数量和感器分布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