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抗、感病杨树与溃疡病菌互作中活性氧及相关酶的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接种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后两种抗性水平不同的杨树(Populus spp.)树皮中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及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杨树与溃疡病菌互作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抗氧化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水平的变化规律及与杨树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接种时间的延长,两种杨树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均有上升趋势,抗病杨树毛白杨(P. tomentosa Carr.)出现了较明显的"氧化爆发",感病杨树北京杨(P. beijingensis Hsu)则不明显;POD活性持续上升,毛白杨的上升幅度大于北京杨的;SOD、CAT活性先上升后下降,北京杨两种酶活性在后期受到的抑制更明显;APX活性则在两种杨树中变化较大,毛白杨的变幅明显比北京杨的大;MDA含量增加,表明"氧化爆发"启动了膜脂过氧化,北京杨在接种后期MDA含量大幅上升,并且MDA含量与O2.-产生速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杨树溃疡病菌致病力分化及杨树抗病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来源于不同地区、不同寄主上杨树溃疡病原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17个菌株在杨树上进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病原在杨树上存在致病力分化的现象,但不同来源地的菌株之间和不同寄主来源的菌株之间致病力没有明显的差异,说明病原致病力分化与地区分布和寄主来源无关。文章试用一种数值方法,对11种杨树感病性分别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Botryosphaeria dothidea营养体亲和性(VCGs)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otryosphaeriadothidea是重要的树木溃疡病菌。为揭示该菌种内群体遗传分化 ,本研究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和非配对加权算术平均法 ,将我国北方Botryosphaeriadothidea分为 5个VCGs。经Shannon指数计算和T检验 ,表明Botryosphareiadothidea种群为一渐变种群 ,VCGs,VCGs 多样性指数由北向南递减。  相似文献   
4.
应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抗病毛白杨和感病北京杨接种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前后的蛋白质表达差异。通过比较两个树种接菌前后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结果得到在两树种之间共有35个3倍蛋白质差异点,其中接种前毛白杨与北京杨相比上调蛋白4个,下调15个;接种后相比则上调蛋白7个,下调9个。同一树种内,毛白杨接种后与对照相比检测到8个上调蛋白,6个下调蛋白;北京杨接种后与对照相比有8个上调蛋白、10个下调蛋白。对这些差异蛋白产生条件及含量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接菌前抗病毛白杨与感病北京杨相比上调蛋白可能与杨树抗溃疡病的组成型抗病机制有关,接菌后抗病毛白杨与感病北京杨相比上调蛋白可能与杨树对溃疡病的诱导型抗病机制密切相关。最后利用质谱技术鉴定出其中的4个差异蛋白分别是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小链、预测蛋白、过氧化物歧化酶、异戊烯二磷酸-异构酶,这些差异蛋白可能与杨树对溃疡病的抗性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