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5篇
系统科学   5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7篇
综合类   811篇
自然研究   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济源凹陷为一中、新生代复合型断陷.下第三系原油为轻质、低硫原油,与下伏中生界(Tt-J2)湖沼相生油岩抽提物具有同源性,而与下第三系泥岩抽提物回然相异。后邓断裂是烃类垂直运移的良好通道,中生界生成的烃类沿断裂经过了约3000-4000m的垂直运移而聚集成芷。长距离的垂直运移造成了原油中r-蜡烷的富集,作为运移通道的断裂发育时间、规模等控制了浅层油芷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认识页岩油微观赋存状态及类型,避免实验过程中水钻取样对原油分布的影响,选取吉木萨尔页岩典型含油岩芯,采用全程液氮钻、切、磨制样工序,通过全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二次电子成像及背散射相结合的技术手段,获得微观储层矿物类型和结构、储集空间类型、形貌以及C, O, Si, Al, Ca, K, Na,Mg等元素在微、纳米尺度的分布。依据去除矿物因素后的C元素含量分布,判别原油在微、纳米空间尺度的富集程度。结合矿物岩石组构和储集空间形貌,对微、纳米尺度页岩油原油的赋存状态及分布类型进行直观的定量表征,并基于C元素含量推测微观含油饱和度的相对变化。针对原油与孔喉的配置关系,进行储层微观孔喉结构与原油赋存状态的表征,明确原油赋存类型。总结出研究区4种微观原油赋存类型:白云质溶蚀微米级大孔道中的可动油、砂质粒间微纳米级孔中可动油、砂质粒间孔喉壁吸附的半束缚状态的油膜以及自生黏土矿物晶间孔内束缚油。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黑生料球在不同煅烧温度下的残余碳、失重率及游离氧化钙等的测定,对立窑黑生料球的燃烧与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认为黑生料球的燃烧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根据实验中游离钙的变化规律,并结合有关煅烧理论,肯定了黑生料煅烧的优越性。而实验中机械不完全燃烧现象,说明了“高灰分”对料球燃烧反应的影响,为实际生产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Analysis of the taxonomy and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 Early Cambrian eodiscoid trilobites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indicates that species of Tsunyidiscus and Hupeidiscus can be used for bio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T. aclis occurs only in the lower Qiongzhusian, T. armatus occurs in the lower and middle Qiongzhusian, while T. niutitangensis and T. tingi occur mainly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Qiongzhusian, with only T. tingi extending upward into the lower Canglangpuian. H. orientalis first appears in the upper Qiongzhusian, reaching peak abundance in the lower Canglangpuian and becoming extinct above the Drepanuroides Zone. Biostratigraphic and litho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limestone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Mingxinsi Formation, the Upper Member of Jiumenchong Formation, and the upper part of the Middle Member of the Huangbailing Formation, can be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as Hupediscus, an index fossil of the lower Canglangpuian, is abundant in all these units. The lower part of the Niutitang and Jiumenchong formations in eastern Guizhou, which mainly represent Qiongzhusian strata, can be correlated with the Lower Member of the Huangbailing Formation. The basal part of the Niutitang Formation, which may be equivalent to the Upper Meishucunian Shiyantou Formation in eastern Yunnan, is very condensed. Well-preserved sponge faunas and non-mineralized fossils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Niutitang and Hetang formations are not older than Qiongzhusian in age.  相似文献   
5.
对黑液体系驱油过程中产出液的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黑液体系的驱油机理。利用滴质量法、落球法分别测定了黑液体系驱油产出液的表面张力、粘度,同时测定了pH值,由此得到相应的产出液分析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注黑液体系后,原油的采收率和含水率立即有所响应,产出液的表面张力、粘度和pH值有明显的变化,说明黑液体系驱油中存在低界面张力以及与此有关的乳化—携带和乳化—捕集作用。通过增加粘度,从而提高波及系数也可提高原油采收率。此外,从产出液分析曲线上还可以看到,黑液体系配制材料、浓度和饱和油性质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不改变驱油机理。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和掌握油页岩有机物的组成和结构,实现油页岩的有效转化利用,在温和条件下对依兰油页岩进行了CS2-NMP溶剂萃取,采用色-质联用分析技术研究了油页岩萃取物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实验结果表明,萃取物主要由脂肪烃、芳香烃和含杂原子化合物组成.脂肪烃主要成分为链状烷烯烃和环烷烃以及少量萜类物质,而含杂原子化合物主要以含氧、氮、硫及卤族元素的化合物为主.芳香烃则检测出了少量的萘系烷基取代芳烃.  相似文献   
7.
以页岩陶粒混凝土为基础配方,系统研究了单掺和双掺不同含量的偏高岭土、粉煤灰、钢渣等矿物掺合料对其抗压强度影响,通过SEM和XRD进行了相关的微观结构和组成分析.结果表明当单掺矿物掺和料质量分数为10%时,页岩陶粒混凝土达到最高的抗压强度;双掺和时,总掺量为10%(质量分数)、比例为1∶2的偏高岭土和粉煤灰时,页岩陶粒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最好,其3d、7d和28d的抗压强度分别达到了18.1、28.6和35MPa,对比没有加入矿物掺合料的页岩陶粒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分别增加了417%、267%和250%,主要原因是偏高岭土和粉煤灰的掺加能够优化轻骨料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对强度具有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页岩气开发具有开发评价期短,评价井少(直井)的特点,直井密度低增加了储层精细描述和地质建模的技术难度。因此,建立研究区地层的岩性、物性和电性特征的定量识别标准,利用该标准对水平井水平段开展精细小层划分,并对实际钻遇地层厚度进行校正,将水平井水平段等效为多口平面分布的直井。在此基础上,以水平井段解析的各小层数据资料作为控制点,建立研究区精细构造模型。水平井多点地质信息解析,将水平段等效为多口评价井获取相关地质参数资料,可有效地弥补评价井资料少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后,美国的页岩气取得突破,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其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中国在"耽误10年"后急起直追,目前已经成为除北美外世界另一页岩气生产地区,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指出目前中国发展页岩气存在的问题,如适用成套技术与装备体系不完善、矿业权管理与准入退出机制不规范、激励政策不全面、环境保护政策不规范等,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新时代高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页岩气(油)将发挥重要作用,但需要全面的产业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渝东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系统描述渝东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页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应用氩离子抛光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低温N2吸附及高压压汞实验定性和定量测试WX-1井岩心样品的孔喉形态、连通性、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实验测试的孔径分布,实现对页岩样品从微孔到宏孔的精细描述,并探讨了影响孔隙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主要发育有机质孔、黏土矿物层间孔、黄铁矿晶间孔、颗粒边缘溶蚀孔及微裂缝等5种孔隙类型.受到后期压实作用的影响,有机质孔隙发育具有微观非均质性.纳米孔隙类型复杂、形态多样,主要为开放透气性孔,但存在细颈状墨水瓶孔及少量一端封闭的不透气性孔等影响页岩气的渗流;孔径分布具有“双峰”特点,纳米孔主要孔径为2~10 nm、30~90 nm,即直径<100 nm的孔隙提供了大部分总孔体积,为页岩储层主要发育的孔隙类型.孔隙发育受多种因素的控制,直径≤50 nm微孔、中孔的发育与有机质有关,有机碳含量与微孔、中孔的孔体积呈正相关性;直径>50 nm宏孔的发育与黏土矿物含量有关,随着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宏孔的体积、比表面积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