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5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北京史与北京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以载道,学以至用。史和学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史为根基、学为干躯。北京历史的轨迹完整清晰,发展的方向亦具有不可改变之趋。长城、运河、阿尔泰山丝绸之路使北京具有其他城市所无法取代的特殊地位。历史奠定了现实,现实建造了未来。北京的历史、现实、未来决定了北京学是一门显学,有必用和大用。  相似文献   
2.
1825年伊利运河的通航在美国的交通史中意义非凡。然而,该运河的竞争力曾一度因为航道安全问题而有所降低。19世纪30年代后,伊利运河开始逐渐与中西部的水陆交通网紧密衔接起来。一方面,伊利运河沿线的贸易商出于运输成本考虑迫切希望该运河能降低通行税;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出于国家对外贸易通道安全性考虑,在这一时期开始对伊利运河进行持续地扩建,并在1846年和1849年两次降低运河通行税。这些举措进一步降低了伊利运河的运输成本,极大地促进了纽约州经济的繁荣。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大运河动态监测和管理,根据空间信息科学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探讨了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方法流程和技术路线,研制了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支持系统,并实际应用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研究工作,产生了一系列专题研究成果。结果表明,空间信息技术可以为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可靠保障,可以为缓解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矛盾、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针对近两年社会、政府、公众关注的高职毕业生就业以及高职教育持续、积极地向纵深发展等向题,总结现实、关照历史、剖析趋势,挖掘“就业导向”的理论价值大有必要。文章首次提出:认识并形成“职业自觉”对落实“就业导向”,把握高职教育战略定位的重大意义,并强调“就业导向”不只是一个政策口号,更是完成“职业自觉”的使命,创新高职教育,保障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早日成熟的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5.
简单回溯徐州市水运发展历程,剖析其存在问题及原因,综合评价其战略地位和基本条件,根据航道及水运发展的基本原则,着重提出了跨世纪的市域航道建设与布局的“一个中心,两大通道,三片循环,四面出口”总格局.  相似文献   
6.
在先秦时期,广西文化与中原文化就开始有了一定的交流。灵渠开凿之后,对广西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广泛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文化交流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交流、商业文化交流和教育艺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在双方的交流中广西文化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提升。  相似文献   
7.
为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调水水质,掌握京杭大运河(徐州)中多氯联苯的污染特征,本研究利用气相色谱—电子俘获检测(GC-ECD)法对京杭大运河(徐州)的七个断面取得的表层沉积物中的12种PCBs同系物进行定量分析测定。研究显示,沉积物中的PCBs的浓度范围在16.55 ng/g~114.31ng/g,均值为47.44 ng/g。其中,邳州段的三个断面平均含量最高,并出现了研究区的最高值。在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加拿大环境委员会制定的SQG评价方法对其进行了初步风险评价后,两种评价方法结果都显示,京杭大运河(徐州)表层沉积物中的PCBs已呈现出明显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8.
开凿两沙,沙谌运河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认为开凿从长江沙市港至汉江沙洋港运河,沟通长江和汉江两大河流,开凿沙洋至谌家矶的沙谌运河,既和三峡工程完工后自重庆至上海直通10000t级船队的航运配套,缩短250km航程,又可通过分期过洪,根本解除长江中游平原的水患威胁,还是中线南水北调工程向汉江下游补偿水量的工程之一,效益巨大,应尽快实施。  相似文献   
9.
《运河谣》自开演以来,赢得众多掌声和关注的重要原因是其审美特征同中国传统的“中和”审美思想高度契合、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和谐、和合、协调、秩序、协同、平衡等价值取向和核心理念.即创作者能将歌剧的诸多元素平衡把握、完美协调,具体表现为:戏剧性与音乐性的有机结合,乐队与声乐的完美配合,艺术性与大众性的紧密结合,西洋技法与民族元素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0.
谭兴华  李红举 《河南科学》1996,14(4):423-427
通过对河南省新三义寨引黄工程1994年4月试通水以来,渠道边坡坍塌现象的分析和找出子渠道坍塌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供引黄灌区渠道设计和管理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