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9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说王忠庆大失散手巾宝卷》讲唱家庭伦理和因果报应,由明末南无教教团中的民间艺人编写。它完全按照民间教派宝卷的形式演唱,但内容主要不是宣传教义,而是宣扬因果,劝善惩恶。这一宝卷对研究清及近现代北方民间念卷和宝卷的源头、形成及其演唱形式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不仅贬斥方苞的文学家、理学家身份,还极为鄙视其人品。梁启超的指斥虽有一定依据,但更多的则是自己的主观之见和政治斗争的需要,并不完全符合事实。因此要批判地对待梁启超的评价,还方苞应有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3.
分类号Q9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8735(1999)01-0062-63白花蒙古韭新变型AliummongolicumRegelf.albiflorumY.Baof.nov.Atypodifertperianthisegmentaalba...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李大钊等对“一大”不重视;广东只派了陈公博一位代表参加“一大”;包惠僧是陈独秀派到上海向临时中央和“一大”组织者汇报情况的联络员,这种特殊身份使其不是代表而得以接近大会组织者并参加大会。“一大”闭幕于8月31日不符合马林对大会安全的要求;天气情况证明不可能闭幕于8月1日;8月5日在上海开过中央局成员会,这是8月5日闭幕说的由来;“一大”最可能闭幕于8月3日。“一大”的伟大历史意义是客观存在的,但有相对性的一面,革命和建设取得成绩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当时人们对“一大”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1904年英国军队开进拉萨,对西藏发动了第二次战争,从而使涉藏问题更加复杂化。面对涉藏问题,上海等地的各类报刊给予了及时全面的报道。杨庶堪等一批开明人士,虽处于相对闭塞的重庆,却能创办《广益丛报》,并通过该报把上海等地的各类报刊关于涉藏问题的报道继续传播到以重庆为中心的许多城市。《广益丛报》揭露英帝国主义对西藏的侵略;报道中国政府治理西藏的得失;介绍民间对涉藏问题的关注;记载驻藏官员对外国媒体介绍治藏"新政";强调主权的不可侵犯。一百多条共四万多字的报道是我们今天研究晚清涉藏问题的重要资料,亦可以作为批判"西藏独立"论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6.
文章收录了魏源致宫保老伯大人的信的全文,考证了宫保老伯大人就是陶澍、写信的日期及魏源将务顶山之地让给了陶澍等3个问题,并提出值得商榷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鲍照诗风"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是以"颠覆阅读"方式引起世人注意的,但这样的诗风难以为继,其后继者亦不被世人所认可,只有沈约把鲍照的"俗"引向雅化,既多用民歌,又改"险急"为清新自然;既多写女性,又改"倾炫心魂"为文人趣味。沈约使鲍照所倡导的民歌与叙写女性文人化,于是成为南朝时诗歌发展的主流,这就是宫体诗。  相似文献   
8.
关于《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一事,诸多红学家有不同的解读,但均忽视其法律意义。以《大清律例》为视角,时贾宝玉“违反教令”的行为予以法律考察,可以发现贾政杖责贾宝玉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而《清律》对家长权的规制是这一事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基石。由此可以管窥《红楼梦》塑造的法律世界。  相似文献   
9.
戏曲是和人民关系最为密切的文艺形式,元杂剧作为我国极具代表性的戏剧样式,集中而生动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其中,包公戏这一门类主要表现贪官污吏之徇私枉法、权豪势要之目无法纪以及由此而生的小民百姓之苦大仇深。凡此种种都与中国传统法制和古代法律文化相关。《蝴蝶梦》正是一出典型的包公戏,主要反映了权贵和平民、程序和实体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人的清官情结。  相似文献   
10.
致良知说是王阳明晚年心学思想中较为成熟的一种理论,也是王门后学讨论的重要内容。江右王学是阳明心学的重要流派,此派坚持“由功夫以悟本体”的路向,通过渐修求良知,纠正了“见成良知”的泛滥。但江右王门学者在“寂”还是“感”时“致良知”,以及“良知”与“意念”的区别等问题上,却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本文试就江右王学的聂豹和邹守益关于“致良知”理论中的“先天之体”、“未发已发”、“寂感”、“诚”、“明觉”等问题作些比较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