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Adam Smith是美国经济学的创始人。他在《国富论》中强调了市场中“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在《道德情操论》中,论述了道德的力量。本文将两部著作的思想连贯起来,分析道德观念对市场经济中人们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肖伟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23(5):106-109,128
本文比较和分析了丘浚和斯密经济思想的相同之处,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范式进行了重新审视,对他们经济观点中存在的不足和某些缺陷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考述。这必将有助于正确继承和发展他们经济思想中的科学合理成分,有助于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在新的视野和语境中进行更加深入的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全面提速,道德难题逐渐突显出来。18世纪英国思想巨匠亚当·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主张运用"公正的旁观者"的"同情"与"看不见的手"去实现经济利益与道德情操的统一。这一理论对于解决北部湾经济区的道德难题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汤若望的《远镜说》和《交食历指》中有关伽利略望远镜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并对当时此类望远镜的构造、原理,和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等作了介绍与讨论.  相似文献   
5.
乔治·艾略特早期作品中的叙事模式与远古成年礼仪式有着同构关系。主人公都实现了由自我中心主义到获得完整自我意识的道德进步。服从是实现成年礼的首要条件。磨难使个体意识到自我的力量与弱点,从而调整意识自我,以更开阔的视野认识客观世界的真实联系及自我与集体的联系。个体对记忆的虔诚及其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个体自身以及个体与集体内部能够重新统一对立的力量,最终结束其成长过程的边缘姿态,实现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认同和皈依。对成年礼原型的模仿体现了作者对个人及社会道德进步的倡导与追求。  相似文献   
6.
亚当.弗格森的《罗马共和国发展和衰亡史》体现出鲜明的道德说教色彩,这主要体现在他对罗马元老院和马尔库斯.加图的称颂与对盖乌斯.凯撒和格耐乌斯.庞培等专政者的批判上。这招致了后世诸多史家的非议。但是,重新认识《罗马共和国发展和衰亡史》中的道德评判依然很有必要。首先,道德评判是18世纪理性主义史学家们普遍具有的倾向;其次,亚当.弗格森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不仅自觉地抑制住自己的道德评判,而且作出了深刻的历史性论断;最后,对于《罗马共和国发展和衰亡史》中的道德评判,亚当.弗格森也给出了明确的解释。可见,绝大部分情况下,亚当.弗格森还是努力恪守其"叙而不断"的著史风格。  相似文献   
7.
在时频峰值滤波( TFPF: Time-Frequency Peak Filtering) 算法中,采用固定窗长进行滤波很难在滤除噪声 和信号保幅之间取得折衷,无法追踪超出截止频率部分的信号,而且传统TFPF 仅沿时间方向滤波,忽略了信 号的空间信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二维自适应TFPF( 2D-ATFPF: Two-Dimensional Adaption TFPF) 算法,首 先利用一组由不同窗函数决定的TFPF 冲激响应构建滤波输出凸集; 然后,在凸集下引入一个关于滤波输出的 目标函数,该函数基于最小二乘准则并将具有时空相关性的方向导数作为惩罚项; 最后,使用可以快速收敛的 投影Adam 方法优化目标函数,将2D-ATFPF 应用于人工合成记录和实际资料。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方法与 一维算法相比,能更好地恢复同相轴,信噪比提高约1. 3 dB。  相似文献   
8.
针对小样本数据下浅层神经网络模型拟合能力不足,而加深网络层数出现网络性能退化问题,提出一种双跳跃深度残差BP神经网络模型,每个残差块堆叠三个同维度网络层,在网络的一、二层和一、三层之间加入双跳跃连接,增强浅层低非线性度特征信息向深层网络的直接传递和重复利用,且在反向传播过程中避免了梯度消失,提升模型分类准确率。同时引入一阶矩估计梯度指数加权平均因子对Adam算法中影响学习率的二阶矩估计梯度进行调整,优化网络的收敛能力。将改进后的算法模型用于钢筋腐蚀样本数据训练及测试,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模型具有更好的分类性能。  相似文献   
9.
亚当·斯密巨著The Wealth of Nations自译介入中国,已呈现出多种译名,虽终以“国富论”定名并广泛应用,但在翻译学界及经济学界引起了译名之争,即“国家财富”与“国民财富”之争。译名是思想的载体,The Wealth of Nations严谨准确的译名关系到对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解读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应用与发展。文章在学者研究基础上,超越词义分析层面的局限,从斯密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经济思想角度进行溯源探究,依据历史逻辑研究方法寻求理据,并结合现代经济学话语概念,发现“国家财富”更能精准呈现原作之意。  相似文献   
10.
中德文化交流自《马可·波罗游记》来,至今已历经五百余年,前后经历了由莱布尼茨掀起的"中国热",德国传教士及学者进行的德意志文化东传,中国学者及留学生的主动参与西学传播,中德学会的文化传播纽带及新中国的中德文化双向交流。两国间文化交流久盛不衰,其根本原因是德国人民对中华文化久远的由衷钦佩,以及中国人民对德意志民族的彻底性一向推崇。同时,两国文化的差异性也是相互交流的必要基础,为互相学习、借鉴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