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13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了黄原酯棉富集分离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煤中痕量铅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较简便、快速和准确,相对标准偏差小于8.2%,回收率在90%~108%之间  相似文献   
2.
在缺磷和低磷胁迫条件下,对不同基因型大豆苗期磷吸收利用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缺磷胁迫下,磷高效基因型(K1、K2)叶部的吸磷量均大于磷中效(Z1、Z2)、低效(M1、M2)基因型,但根、茎的吸磷量与磷中效基因型差异不明显;低磷胁迫下,磷高效基因型根、叶的吸磷量均大于磷中、低效基因型,但茎部吸磷量与磷中效基因型差异不明显.缺磷和低磷胁迫下,磷高效基因型磷利用率的适应性均未表现出优势.磷高效基因型并非所有性状的适应性均能表现出优势。  相似文献   
3.
铜对聚生角毛藻毒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14)C示踪法结合细胞计数法研究铜对聚生角毛藻(chaetoceros socialis)的致毒效应。分析了铜对光合速率的影响,藻类对铜的吸收规律及其生长过程不同形态铜相对含量的变化。由此确定促进或抑制藻类生长的铜浓度和藻类对铜吸收的动力学方程式;讨论了铜对藻类产生毒性作用的主要形态以及EDTA、腐殖酸和水合氧化铁等环境化学因子对致毒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膨润土对溶液中Cu ̄(2+)离子的吸附量随样品中蒙脱石的含量、可交换性阳离子容量以及母液的初始浓度而变化,当母液浓度增加到一定数值后,吸附量达到极限值,不再随母液浓度的增加而变化。膨润土对Cu ̄(2+)离子的吸附等温线属Ⅰ类吸附等温线,且符合Langmiur吸附等温方程。  相似文献   
5.
间接原子吸收法测定水杨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杨醛和盐酸羟胺反应生成肟,由于邻羟基的作用,水杨醛肟和铜生成组成固定的、不溶于水的螯合物,利用原子吸收法测定螯合物中的铜或未反应的铜可间接测定水杨醛。研究了溶液 pH、试剂用量、反应时间及共存物质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探讨了用原子吸收法分析常量水杨醛组份的可能性并和重量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根据对在实际电解条件下的电解液的吸收光谱谱图的测定,确定了在电解反应过程中有Mn~(3+)和MnO_4~-等生成。据此,可认为电解二氧化锰沉积(EMD)机理首先为各种价态的Mn离子在不同甲下的反应为(3)(4)(5)式,电解液最终存在如下平衡。 2Mn~(3+)+2H_2O=MnO_2+Mn~(2+)+4H~+ ΔG=-108.76K_J (1)  相似文献   
7.
有机钴胺素的合成及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Schrauzer法合成了多种有机钴胺素,测定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提出了判断有机钴胺素生成的光谱证据。  相似文献   
8.
以白云鄂博铁矿为原料 ,添加不同种类的其它物质 ,加工处理制备成吸波材料 ,在 7.6~ 1 1 .6 GHz对其吸波特性进行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在铁矿中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 2 %的钡铁氧体、硼铁、二氧化钛及稀土 ,经过 4 5 0℃热处理后 ,这种吸波材料具有明显的吸波效果 ,其最大吸收量达 2 0 d B,1 0 d B带宽 3.8GHz.因此 ,铁矿用于制备吸波材料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查类星体1331+170的高分辨率(18km/s)吸收线光谱。我们发现了四个肯定的吸收系统,红移分别为0.744(系统 A),1.327(系统 C),1.775(系统 F),1.785(系统 G)和一个可能的吸收系统,红移1.446(系统 D)。表明以前研究者发现的其他三个红移系统(系统 B,红移0.954;系统 E,红移1.7605;系统 H,红移1.8637)都是误认。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验测量Sr_(0.57)Ba_(0.43)Nb_2O_6基本吸收边的位置;由透射曲线计算吸收系数;通过对a~2—hv曲线特征的研究,肯定了3.5eV以下吸收边的间接跃迁性质;确定了声子的能量E_p与禁带宽度E_g的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