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2006年10~11月,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对褐马鸡觅食地选择进行研究.分析表明:褐马鸡喜欢生活在针阔混交林;海拔1 200~1 400 m;小于10°的平缓坡;中坡位;山沟;乔木盖度50%~80%,乔木高度小于10 m,乔木密度小于0.10个/m2;灌丛盖度小于30%,灌丛高度大于1.5 m,灌丛密度小于1个/m2;草本盖度小于30%,草本高度小于16 cm;隐蔽级小于10%;水源距离小于300 m;林边距离小于100 m;人为干扰距离100~300 m的环境.主成分分析表明,褐马鸡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有4种,依次为:地形及草本植物因子(海拔、地理性、坡位、草本盖度和高度)、隐蔽因子(灌丛盖度、密度和高度以及隐蔽级)、干扰因子(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林边距离和植被类型)、食物因子(乔木直径、高度、密度和盖度).  相似文献   
2.
陕西黄龙山褐马鸡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陕西黄龙山褐马鸡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种子植物种类较丰富,共有种子植物96科、392属、729种.种子植物区系优势科较多,优势属贫乏.主要的优势科有菊科、禾本科、蔷薇科、豆科、毛茛科、百合科、唇形科等;单型属较少,少型属较丰富,且以草本植物为主;中国特有科、属贫乏 .无中国特有科,仅有4个中国特有属.地理成分较复杂和多样,科的地理成分有7个分布型,属级的地理成分有15个分布型,科的地理成分以热带分布最多,占本区总科数的55.9% ,热带分布的科中以泛热带成分为主,属级的地理成分以温带分布居首位,占本区总属数的 77.4%,其中以北温带成分为主.植物区系温带性质显著,区系起源古老,并兼有一定的年轻成分.  相似文献   
3.
褐马鸡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鸟类,为国家I级保护鸟类,是世界濒危鸟类之一。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及陕西黄龙山3个区域,其中陕西黄龙山地区褐马鸡虽然发现最晚,但有关学者已经对其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本文从栖息地、觅食地、卧息地的选择及种群起源等方面对陕西黄龙山褐马鸡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高秋芳  王延林 《科技信息》2011,(15):373-373
黄龙山林区位于延安市东南部的黄龙山腹地,北接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陕北黄土高原,南衔以农业为主要基地的渭北高原,左边为与桥山次生林区相间的洛河,右边为黄河,属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区,是陕西省陕北南部和关中北部生态建设的前沿阵地,在全省生态建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美哉,黄龙     
黄龙县因山而名。在渭北半原东北角与陕北黄土高原东南隅,黄龙山隆起在那片沟壑纵横的鄂尔多斯地台上。从地图上看,黄龙如同从天外飘落的一片枫叶,覆盖着山塬沟川上的绿洲,屏蔽着北方的黄土风沙,为八百里秦川和黄土高原输送着清新的空气。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冬季栖息地的特征,2006年11~12月和2007年1月,在陕西黄龙山采用样线法对褐马鸡冬季取食生境选择性做了研究.在选定的8条样线上一共测定了42个利用样方以及96个对照样方的19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褐马鸡冬季多偏向针叶林、阳坡和半阴半阳坡以及中下坡位.对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进行比较,发现褐马鸡冬季的利用样方以海拔低、接近水源和林边、人为干扰距离较近、乔木盖度和密度较小、乔木高度较低、灌木盖度和高度较大和隐蔽级较小为主要特征.主成分分析表明,前7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经达到了78.847%,可以较好地反映褐马鸡的生境特征.第1和2主成分具有较大的信息荷载量,说明海拔、坡位、乔木密度、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乔木盖度、乔木高度、乔木胸径、灌丛盖度和灌丛高度等生态因子在生境选择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