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3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72篇
系统科学   55篇
丛书文集   127篇
教育与普及   141篇
理论与方法论   33篇
现状及发展   43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344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211篇
  2013年   208篇
  2012年   251篇
  2011年   300篇
  2010年   323篇
  2009年   314篇
  2008年   267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井生产时,井底积液会影响气井产量,甚至导致气井停产。加入泡沫剂、更换小直径油管或氮气举升等措施排出井底积液是保证气井生产的重要手段,但造成液体回流的井筒结构并没有变化。改变适合于单相流体的均一井筒结构,降低气液两相流中液体在井筒的回流,提高气体携液能力,形成适用于气液两相流的井筒结构,可以改善气井生产。实验设计了安装于管筒内的类似于倒置漏斗形的多级孔板装置,以井底气体为动能,借助“爬楼梯”原理,利用孔板减少或阻止液体回流,使液体通过多级孔板逐级上升;实验利用气体压缩机提供气源,测试了不同气体流速下,加入孔板对于气体和泡沫携液能力的影响。实验表明,在管筒内加入液体回流限制装置,大幅度地提高了管筒的气体携液能力和排液效果,减少了管筒液体回流量,降低了气体排液和泡沫排液的气体流速临界值。多级孔板可用于气井增产,能够提高气体携液能力,提高泡沫携液效果,降低泡沫剂的使用量和井底残液,但在实际生产中气体流量和装置的匹配性,还有待于在现场试验中进一步验证和优化。  相似文献   
2.
开篇从2012北京城排水隐患的热点事件出发,论述我国目前市政排水管网系统设计和政策存在的质量问题,对引起排水隐患的几点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世界著名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优秀案例,对市政排水系统的优化设计给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4.
对高速电主轴温度场分布随转速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在外壳上布置一定数量的温度传感器,对不同转速下的外壳温度进行实时测量,并将实验结果与ANSYS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采用在电主轴外壳上布置多个测点测量与仿真相结合的方法来预测电主轴内部温度场分布的可行性;另外还分析了在不同转速下,高速电主轴关键部位的温升,仿真结果表明:主轴在6000~10000 r/min时,温升呈线性增加,在大于10000 r/min后,温升以指数规律增加。  相似文献   
5.
通过讨论短跑运动员在高速跑中肌肉放松技术对运动成绩的影响,提出 了识别运动员在奔跑过程中肌肉放松能力的方法,为教学和训练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林程磐 《科技信息》2008,(1):119-119
概述了二沙岛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珠江的影响,针对岛内存在问题的各个排水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整改和完善排水系统,减少排向珠江的污染物。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技术未来的趋势是超高速、微型、智能化、网络化、移动化。随着传统基于硅的集成电路发展趋于其物理极限,将产生新型计算机,如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以及纳米计算机。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的更加紧密,随着网络带宽的提高和技术的提高新的网络应用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计算机将具有更好的移动性,PDA(个人数字助理)、各种手持设备、车载移动终端等应用大量涌现。  相似文献   
8.
水往高处流     
2003年12月14日,《北京青年报》以“北京八达岭高速现怪坡”为题。对八达岭高速出京方向46公里。居庸关出口500米处附近发现的怪地进行了报道。2004年3月29日,为揭开八达岭高速“怪坡”之谜,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第三测绘分院的专家前往现场进行实地测量。不到半小时,5个观测点的高度差数据就出来了。经过计算,如果把“坡顶”的高度设为零,则“坡底”的高度就是4.7米。实测表明,不是坡“怪”,而是人的视觉作怪。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研制的先锋号电动车组制动系统的基础上 ,借鉴国外高速列车的经验 ,对自行研制 30 0km·h-1高速动车组制动系统的重要参数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了可供运用的设计值 .通过对先锋号动车组和 30 0km·h-1高速动车组制动参数的比较分析 ,指出先锋号制动系统的模式比较适合于 30 0km·h-1动车组 .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元宝山露天煤矿水文地质特征与基岩抽水试验情况,提出了元宝山露天矿基岩疏干设计方案,通过该方案的实施,解决了元宝山露天煤矿在剥离工作中出现陷车、陷镐、粘车、粘皮带这一难题,使剥离速度大大加快,缓解了采剥失调、生产接续紧张局面。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直接效益,而且间接效益更大,同时为今后的基岩疏干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