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10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飞蝗五个自然种群的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检测飞蝗Locusta migratoria(Linnaeus)2个亚种5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11个随机引物扩增共产生了163条带,其中多态性片段为156条.Shannon信息指数和Nei’S指数对RAPD数据的分析表明: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不同种群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同时,东亚飞蝗种群间出现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遗传分化系数分别为36.09%和33.85%.用UPGMA对Nei’S遗传距离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东亚飞蝗不同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近,而它们与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Linnaeus)关系较远.由Nei’S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可以看出,东亚飞蝗不同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均小于东亚飞蝗与亚洲飞蝗之间的遗传距离.由Mantel软件检验得出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的相关性系数r〈0.7,表明这5个种群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距离无相关性.同时,还结合等位酶种群遗传结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上述东亚飞蝗4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化,表明RAPD可检测出更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飞蝗天津北大港种群及河北沧州种群进行了生物测定与生化水平的比较分析,生物测定结果显示,天津北大港种群对马拉硫磷的LD50值为河北沧州种群的13.2倍,显示天津北大港种群已对马拉硫磷产生了耐药性.两种群羧酸酯酶比活力分析表明,以α-醋酸萘酯(α-NA)为底物时,两种群羧酸酯酶比活力无显著差异;以α-丁酸萘酯(α-NB)和β-醋酸萘酯(β-NA)为底物时,飞蝗天津北大港种群较河北沧州种群羧酸酯酶比活力为低,且具有显著差异.以1氯-2,4-二硝基苯(CDNB)为底物对两种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河北沧州种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高于天津北大港种群.以上结果显示,天津北大港种群对马拉硫磷的耐药性,可能与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而与靶标敏感性的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3.
脂类是昆虫表皮重要成分之一,在避免昆虫体内水分蒸发、防止外源物质渗入和信息素合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脂肪酸去饱和酶(desaturases,desat)是脂合成通路的关键酶之一.文章以重要农业害虫-飞蝗为研究对象,对脂肪酸去饱和酶家族基因desats的表达及功能进行了研究.对飞蝗转录组数据库进行搜索结合基因组数据,获得...  相似文献   
4.
mRNA差异显示法筛选和克隆东亚飞蝗抗药性相关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筛选和克隆东亚飞蝗抗药性相关基因.采用mRNA差异显示法(mRNA diffFerential display PCR,DD-PCR),对比了东亚飞蝗在受到氯氰菊酯杀虫剂的诱导前后,基因表达发生的变化.对差异片段进行了回收,克隆、测序,Northern点杂交验证以及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比较.东亚飞蝗在受到氯氰菊酯杀虫剂的诱导前后,存在明显的基因表达差异,发现差异表达条带9条,对9条差异表达条带进行克隆、测序,经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比较和RNA点杂交验证,表明确认其中1条带与东亚飞蝗的抗药性有关.东亚飞蝗的mRNA差异显示证明,该EST序列可能在抗药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7—8月,对壁虎、螽斯、油葫芦、飞蝗、螳螂的运动性活动做了若干昼夜的连续记录。根据活动高潮出现的时间,分三种类型:(1)晚间活动:壁虎,天黑前开始,持续4小时左右,有明显的间歇。(2)白天活动:油葫芦、飞蝗、螳郎;后两者都从10时后开始,飞蝗活动到19时,螳螂活动到16时;油葫芦从早活动到晚。(3)早晚活动:螽斯,主要在6-10时。在实验条件下,这些动物无论是饱食还是饥饿,活动规律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6.
胡光麟 《科学之友》2000,(12):20-20
连续两年,我国蝗灾不断。去年受灾面积达80万公顷,今年则蔓延至373万公顷。蝗虫的种类在全世界约10000余种,我国有300多种,如飞蝗、稻蝗、蔗蝗和棉蝗等。对人类危害最大的便是飞蝗。我国飞蝗有三个种类: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蝗虫成虫体长3.8厘米~5.2厘米,体色为绿色或黄褐色,可随性别、羽化后时间的长短及环境不同而变化;触角为丝状,一双红、黑色条纹相间的复眼中各嵌着3个单眼;锐利的黑色锯齿状的嘴巴,内有一对矩形上颚,样子凶恶;3对步足中,后足粗壮,善于跳跃;背部两对修长翅翼,善于飞翔;腹部由11节体节构成,雌虫腹部末端长有一对坚硬的产卵瓣。我国的飞蝗在黄淮流域每年繁殖2代,长江流域可繁殖3代,珠江流域则可繁殖4代。  相似文献   
7.
广西东亚飞蝗蝗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西的飞蝗蝗区是中国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蝗灾历史悠久,最早于1191年在横县发生,受蝗灾袭击的县达53个,现有蝗区面积约1.3万ha,主要分布于红水河、柳江和黔江沿岸一带的武宣、来宾及宾阳等地。作者从昆虫生态地理学的角度把广西东亚飞蝗蝗区划分为内涝蝗区和沿河蝗区两大类,本文还阐明了上述蝗区的结构、成因和发展现状。东亚飞蝗在广西每年可发生2-3代,主要为害代为第二和第三代。蝗灾的发生与旱涝相间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前年9-12月和当年3-6月持续干旱所引起的生态失衡是导致飞蝗暴发成灾的主导因素。本文还提出了广西东亚飞蝗综合治理的对策:(一)在西江流域上,中游山区营造大面积水源林,并加速治理红水河与柳江,以减少旱涝灾害的发生;(二)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变现有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三)加强第一代飞蝗的监测,采取化防措施,控制第二、第三代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9.
用东亚飞蝗4~5龄蝗蝻卵巢组织及孵化12d的胚胎组织,首次在我们改良的TC-199-MK和TC-100培养基中,28℃恒温培养,第10d可见大量透明的梭形细胞从卵巢块周围逸出,第160d可见大量圆球状的胚胎细胞分裂成团,来自两种组织的细胞分别培养90d和330d,均贴壁生长,但胚胎细胞贴壁不牢。从培养结果看,它们发展成连续细胞系的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10.
为探寻用于疏水表面制备的仿生原型,测试了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体表典型部位的润湿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三维形貌干涉仪对体表微形貌结构进行了观测,基于Wenzel模型和Cassie-Baxter模型简要分析了体表典型部位的疏水机理。结果表明,体表不同部位的润湿性呈现差异,其中水滴在内翅表面的接触角相对较大(132.92±4.73)°,在外翅表面的接触角相对较小(119.47±4.32)°,在颈部和口器表面的接触角介于两者之间。外翅表面分布着~100μm级脊状凸起和纳米级蜡质膜层,内翅表面覆盖着毫米-微米级脊状凸起和大量微米-纳米级乳突,颈部和口器表面呈现凹凸起伏的毫米-微米级形貌结构,小区域的颈部和口器表面展现出相当光滑的微形貌。内翅因具有由脊状凸起和乳突构成的复合尺度结构而能使水滴产生CassieBaxter接触状态,从而呈现相对较大的接触角;其他典型部位的表面微形貌结构使水滴产生Wenzel接触状态而呈现相对较小的接触角。研究结果不仅能够量化表征东亚飞蝗体表典型部位的润湿特性,还可为疏水表面结构的仿生制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