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1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探讨综合康复治疗我院退役运动员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将退役运动员中临床确诊的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颈椎牵引联合温热式低周波疗法,选择适当牵引角度及重量间歇牵引,设定治疗时间疗程,后配以温热式低周波治疗;对照组给与牵引方法疗程同前的单纯颈椎牵引治疗;结果 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颈椎病均有疗效,其中对治疗组有显著疗效,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椎牵引联合温热式低周波的综合康复治疗优于单纯颈椎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2.
报道我院教职员患颈椎病96例,并分析了其X线表现和临床分型。  相似文献   
3.
针对通过手动画高质量网格的传统有限元建模方法存在建模周期长的问题,应用网格变换技术,结合开发的一套自动识别并提取标识点的方法,快速地建立了9岁儿童C4-C5颈椎有限元模型.应用材料缩放的方法,获得了9岁儿童颈部材料参数,并参考尸体试验数据,在拉伸、前屈及后伸工况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与全部人工识别并提取标志点的方法相对比,该套取点方法节约了2/3~3/4的时间.开发的有限元模型网格质量高,平均几何模型精度误差是0.46mm.模型仿真输出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精度达到90%以上.通过该方法开发有限元模型可节省大量的时间,并且模型具有较高的生物逼真度.同时该方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应用于各类复杂几何的快速有限元建模.  相似文献   
4.
《石河子科技》2014,(4):56-56
基本姿势:自然站立,双目平视,双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全身放松。 前俯后仰:双手叉腰,先抬头后仰,同时吸气,双眼望天,停留片刻;然后缓慢向前胸部位低头,同时呼气,双眼看地。做此动作时,要闭口,使下领尽量紧贴前胸,停留片刻后,再上下反复做四次。动作要旨是:舒展、轻松、缓慢,以不感到难受为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腰椎滑脱的临床价值和相关问题。方法:11例多节段腰椎滑脱患者,男6例,女5例,年龄43~58岁,平均52.5岁,均为L4、5椎体滑脱,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椎管减压,神经根松解,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术前、术后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 I)问卷调查表评价临床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滑脱恢复情况、椎间孔高度、植骨融合情况综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3年2个月,VAS评分术后(1.0±1.0)分及末次随访(1.0±0.5)分,较术前(8.0±1.5)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5);OD I术后(22.13±13.40)及末次随访(20.31±13.27),较术前(64.80±15.68)均有显著差异(P<0.005)。术后椎间隙、椎间孔高度术后较术前明显增高,无内固定松动或断钉断棒;所有病例复位满意,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无假关节形成。结论: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椎管减压,神经根松解,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腰椎滑脱效果满意,该术式具有复位良好,固定牢靠,...  相似文献   
6.
地壳演化过程中的滑脱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脱构造是地壳内广泛发育的一种构造现象,它的形成与演化过程贯穿在地壳演化的整个过程之中。本文就滑脱构造的演化过程及动力学,运动学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二个可能的演化模式和二个理论模型—前陆褶皱带滑脱构造的运动学模型与壳内低速层中反向流导致的大规模滑脱构造的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7.
作者运用体操收腹团身前后滚翻动作治疗腰椎滑脱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50例患者,治愈好转率为98%。与腰椎牵引常规疗法比较,明显优于后者,从而为腰椎推拿治疗打开禁区,开辟出一条体育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也能治疗疾病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8.
安徽下扬子区北缘薄皮构造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安徽下扬子区北缘薄皮构造之表层构造丰富、典型;受基底与盖层间的切性滑脱面及下志留统高家边页岩韧——脆性滑脱面的联合控制,薄皮构造呈往南东变浅的楔形。薄皮构造以单剪方式往南东运动,缩短量达94km,缩短率约63.4%;起因于印支运动晚期至燕山运动早期扬子板块对华北板块的左行客斗向陆——陆碰撞所产生的拆离,先存生长正断层及板块边界的陆缘性质决定了其内部层块格局。薄皮构造的突发隆起带及韧性滑脱面分别是寻找油气和金的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9.
研究区的褶皱是平行褶皱组成的隔档式褶皱;断裂以叠瓦状逆冲断层及撕裂断层的发育为特点。从几何学研究表明表层构造具有侏罗山式褶皱的特征,同时揭示其下必有滑脱断层的存在。椐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该区构造是重力滑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