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综合类   3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尾静脉大容量快速注射裸质粒DNA能够介导外源基因在动物肝内高效表达, 采用此方法将人凝血因子Ⅸ(hFⅨ)表达质粒pCMV-hFⅨ 2.2 mL于7 s内导入小鼠体内, hFⅨ在小鼠体内表达水平最高为2921 ng/mL(血浆). hFⅨ表达水平与裸质粒DNA注射剂量呈正相关, 重复注射的hFⅨ表达水平偏低(最高1459 ng/mL). PCR检测发现小鼠多种器官中存在hFⅨ cDNA, RT-PCR和免疫组化切片检测表明, hFⅨ mRNA和蛋白主要在肝脏中表达. 转氨酶水平与病理切片检测表明, 注射1 d后5%的肝脏细胞受到损伤, 但在3 ~ 10 d内恢复. 研究结果表明, 尾静脉大容量快速注射法能够介导hFⅨ在小鼠体内高水平表达, 为基因治疗研究提供了一项简便而实用的动物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静脉注射联合口服给药方式的药代动力学模型,探讨了周期解的稳定性和联合给药方案设计的原理,并给出了联合给药方案设计的算法步骤。通过具体的算例,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分析结果表明:联合给药方式能够使得给药方案的设计更加灵活,更有利于个体化给药方案的设计。  相似文献   
4.
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延迟起效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注胺碘酮(Am)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时起效时间常出现数小时以上的延迟.为探讨其延迟作用的机制,在8条活体杂种狗身上采用快速静注Am后连续滴注Am20h的方法,对Am及其主要活性代谢产物去乙基胺碘酮(DA)的血浆、心肌内浓度与相应时间段的电生理参数变化进行系列比较.结果发现,静注Am后血浆和心肌内Am和DA浓度都迅速达峰,此时窦性心动周期和文氏点都显著延长(分别与用药前比P<0.05),而心室有效不应期(VERP)和心室激动时间(VAT)只有轻度的、统计学上无显著性的增加.连续静滴Am期间,血浆和心肌内Am和DA浓度均很快下降,到30min和60min时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20h后窦性心动周期和文氏周期恢复至接近用药前水平,但VERP和VAT并不随着Am和DA浓度降低而缩短.表明静注Am抗心律失常延迟起效不能用心肌内Am或DA浓度蓄积来解释,静注Am抗心律失常的确切机制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5.
6.
7.
将蟾酥通过耳缘静脉注射入家兔体内,借助压力换能器转换成电信号,利用MS2000多媒体生物信号记录分析,系统观察蟾酥家兔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不同浓度的蟾酥药液,对家兔呼吸影响的程度不同,注射1mg/ml浓度药物时,家兔呼吸没有变化,随着药物浓度增加,家兔呼吸加深加快,当在注入浓度为6mg/ml药物时,引起家兔死亡。  相似文献   
8.
9.
李德智 《河南科技》2005,(11):25-25
1.内服法(即口服法)。根据家兔的口腔和齿形特点,对于尚有食欲或尚能喝水的病危塞北兔,最简单的方法是把粉剂或水剂的药物加入在饲料或饮水中,让病兔自由采食。在药量较少又没有特殊气味的情况下,这种喂法比较省事。若病兔已无食欲时,可把小量的药液放入5—10毫升的注射器内,把注射器伸入口角,缓慢地推入口腔深部,使其自行吞食。为了防止误入气管,进入肺脏,造成异物性肺炎,不能注入过快。也可由1人保定病兔头部和前躯,用小药匙或汤匙伸人口角,让病兔慢慢吞咽。  相似文献   
10.
将分散在生理盐水中的纳米银以尾静脉注射的方式注入小鼠体内,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法检测其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并利用DAS药物动力学软件分析其在血液中的动力学参数.实验结果显示:纳米银经尾静脉注射进入小鼠体内后,血液中的w(Ag)在染毒1 h内呈快速下降趋势,其后的24 h内w(Ag)处于平稳状态;纳米银在体内的消除半衰期为22.8 h,分布容积为26.8 L/kg;进入体内的纳米银可随血液循环快速分布到全身各脏器,6 h后即可在小鼠的多个主要脏器中检测到银的存在,其中脾脏中的w(Ag)约为203μg/g;滞留在体内的银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脾脏中.由此可见,纳米银具有较高的组织亲和力,肝脏和脾脏可能是纳米银的主要蓄积作用靶器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