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28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为了解决困难,政府发行了500万元的建设救国公债。公债的发行主要经历宣传、推销、偿还三个阶段。经过政府的大力宣传与动员,边区民众掀起了购债热,使公债推销顺利完成。这批债款对当时缓解财政困难、发展边区经济、稳定金融、支持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为当今社会发行公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陕甘宁边区实行的选举堪称民主政治的的典范。本文拟对陕甘宁边区1941年民主选举的历史背景、特点及意义作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的思想包涵了捍卫国家独立和“人民之人权”(个人解放)两个方面。在抗敌和保障人权的伟大实践中 ,边区人民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和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权利 ,边区的人权状况成为“民主中国的模型”  相似文献   
4.
5.
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报刊业,在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遵循报刊密切联系群众的方针,从而得到迅猛发展,形成了一个有系统有组织的报刊网络,成功地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教育了人民,推动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早日到来。  相似文献   
6.
作为集生产与科研任务于一体的试验单位,光华农场曾肩负了营养伤病员、哺育婴幼儿以及保健军民的光荣使命。尽管抗战前期(1937~1940年)陕甘宁边区的畜牧业发展很快,但牛羊大多用来役使、剪毛和吃肉,挤奶一度成了牛羊养殖最附带的功能。及至抗战后期(1941~1945年),边区经济好转,生活自给自足之后的人们,开始有了饮奶的需求和欲望,因受光华农场奶业的影响,民间奶业开始兴起并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7.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村经济具有很好的发展,本文总结了陕甘宁边区农村经济在发展农业生产、推动农村副业、催生农村集体经济出现三个主要成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促进陕甘宁边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土地、劳动力及农村金融因素,并以这些因素为范本,重点归纳了因地制宜制定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加强党对农村生产事业的领导、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及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等对当下农村经济发展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陕甘宁边区借贷关系的研究可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除了一些调查报告和时事性文章中包含有借贷的信息外,并没有专门的学术论著问世。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之间,边区借贷关系的研究主要是附带在学术界对边区减租减息政策、合作社、农业史、金融史等相关领域中研究的。近十余年来,学者们开始著文对一些专门的借贷组织、特殊的借贷人群等进行了论述,陕甘宁边区的借贷关系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试论陕甘宁边区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陕甘宁边区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1936年至1947年,中共中央一直驻在陕甘宁边区,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中国革命,它是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是全国革命的指导中心。陕甘宁边区为全国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为党中央和人民军队提供了大量的人员、物资、经费,它又是中国革命的总后方。陕甘宁边区在军事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它是各革命根据地学习的榜样。陕甘宁边区又是中国共产党最早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试验区,为新中国的建立提供了直接的经验,它又是新中国的雏型。  相似文献   
10.
陕甘宁边区总面积约为13万平方千米,人口200余万。1935年中央红军进驻陕北之前,当地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教育十分落后。90%的成年人是文盲。全区只有120所小学,在校学生2000余人。大多数老百姓根本不知道科学技术是何物,生产劳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与科学技术挂不上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