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7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詹姆逊从“马克思主义阐释学”出发,反对俄国形式主义一脉所谓“纯文学”批评;批评对象从文学文本日益拓展到广义的文化文本,最终走向了文化批评。在文化批评日益兴起的背景下,詹姆逊从文学到文化的批评之路为众多纯文学研究者转向文化批评提供了一个直接的范例。  相似文献   
2.
于涛 《科技信息》2013,(25):170-171
信息多媒体时代让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外国影视作品。字幕对于传播信息,欣赏作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字幕翻译也日渐成为研究对象。本文将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运用于热播美剧《斯巴达克斯》的字幕翻译研究。其浅谈译者在片源选择时的信赖,再创原片的侵入,以及翻译过程的吸收与补偿,所体现出的体现的主体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伽达默尔对审美意识的批判已受到太多关注。鲜为人知的是,他对启蒙运动的批判是理解其本体论阐释学更有意义的部分。在他对启蒙运动的“笛卡尔基础”的批判上,本文深入地探讨了他对艺术的理解及其阐释理性观念之间的关系。与哈贝马斯等人的批评不同,本文认为伽达默尔的阐释学本质上不应在与启蒙事业严格对立的立场来解读。伽迭默尔早期的对话观念本身最初因启蒙抱负而起,问题是伽达默尔最终没有持守这种抱负。他的传统观念因太过贴近描绘艺术体验的崇高忘我精神,而使得其阐释学牢牢嵌入一种启蒙承诺与反启蒙冲动的浪漫转向之间悬而未决的张力中。  相似文献   
4.
涂叙鹏 《科技信息》2010,(29):207-208
译者的对文本的解读不是一蹴而就的。从认识论角度,其实质是对客观文本实体的认识过程;根据翻译实践,它是实现翻译目标的前提。本文就"翻译解读和哲学认识论的结合"的阐释学提供"文本解读"的理论依据,加深译者"文本解读"理解,即译者对文本的解读无限性和具体历史性有机的结合。以为翻译实践及教学提供有益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5.
华婷 《长沙大学学报》2009,23(1):145-146
现代阐释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密不可分。它的基本观点包括:解除语境关联——文本理解的自主性;前结构——文本理解的历史性;合法的偏见——文本理解的多样性;视野融合一文本理解的有效途径。这些观点给语文教学这样的启示:语文教学应真正重视文本本身;应丰富学生的前理解;应杜绝唯一答案,评价标准多元化。最终,语文教学应构建对话教学的平台。  相似文献   
6.
西方形而上学认识论传统中二元对立模式深深地影响着传统阐释活动的知识探究体系。主体与客体、审美观照与作者意图、作品本文与“隐秘意义”等对立的存在就深源自这种影响。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以其理论的深广度揭示出传统阐释学的局限和弊病所在,是对传统阐释学的反叛与超越,它完成了诠释学从方法论到本体论的转变。其中对阐释活动中“视域融合”的讨论极具启迪和理论发生意义。  相似文献   
7.
丘素莉 《科技信息》2011,(4):177-178
本文在简要介绍阐释学理论的基础上,概述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中译者的补偿。接着本文通过分析孙致礼2000年版的《傲慢与偏见》中译文来说明补偿在文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谷秀春 《科技信息》2012,(35):I0159-I0159,I0197
本文介绍了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阐释学派的语言观,即语言是内化的世界观,语言制约着人的思维方式。而后从两个方面论证译文呈现语言杂合性特征的必然性:一方面,翻译活动客观上要求译者以此语言表达彼内容,这必然会使异质语言成分进入译文之中,从而使之异化;另一方面,译者必然会受到译入语的制约,从而使翻译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归化过程。文章最后得出结论:译文语言的杂合性特征不是译者偶而为之,而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和状态。  相似文献   
9.
关联理论把翻译看成一个跨语言、跨文化动态阐释的明示—推理交际过程,强调翻译的交际性、动态性与阐释性的本质特征,这与哲学阐释学中理解的对话性、历史性与相对性等特点不谋而合,因此关联翻译理论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根据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原则,对理解的历史性与有意误读和视阈融合与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解析,可以解释翻译过程中理解产生的方式、过程和机制。理解和解释是建立在“前理解”的基础上,是解释者与被解释客体产生视阈融合的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也具有文本的开放性和译者阐释的多样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