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与普及   15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5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Oryza granulata Nees et Arn. ex Watt. is one of the three wild relatives of rice,which are the most valuable for study and utilization in China.In this study,the homology and physical locations of three rice resistance genes,Glh,Bph-3 and xa-5 a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between O.sativa and O. granulata by Southern blotting and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The results of Southern blotting indicate that there exist homologous sequences of the tested RFLP markers in O. granulata.By using three 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 (BAC) clones scanned by the tested RFLP as probes, FISH signals are detected on both mitotic and pachytene chromosomes in O.sativa and O.granulata.Dual-color FISH demonstrates that two of the three BAC clones (14E16 and 38J9) are located on the short arm of the same chromosome pair in O. granulata. Additionally, colinearity is shown for the two clones between O.sativa and O.granulata. Another BAC clone 44B4 is located on the end of the short arm of other chromosome pair in these two species.Although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O.sativa and O.granulata is the most distinct in Oryza and these two species have evidently different biological features and ecological habits, the relative lengths and arm ratios of the detected chromosomes and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the tested clone signals on chromosomes in O. granulata are quite similar to those in O. sativa.  相似文献   
2.
栽培稻的紧穗野生稻抗褐飞虱主效基因的遗传定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野生稻资源是水稻育种中获取有利外源基因的一个主要来源。紧穗野生稻(Oryza eichingeri,2n=24,CC)原产于非洲,具有高抗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白叶枯病等多种有利性状。在紧穗野生稻与栽培稻(Oryza sativa,2n=24,AA)品种02428远缘杂交后代中,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和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 等分子标记,对栽培稻背景下外源遗传物质的存在进行了跟踪鉴定,并对来自紧穗野生稻的抗褐飞虱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和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紧穗野生稻的染色体片段已经易位到栽培稻中;抗褐飞虱性状由一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位于第2染色体,在两个微卫星标记RM240和RM250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6.1和5.5cM,暂时定名为Bphl3(t)。该基因的发现和定位将有助于对水稻褐飞虱抗性的改良。  相似文献   
3.
野生稻亲缘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野生稻种是稻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稻遗传改良的天然基因库。根据形态学,细胞遗传学,生态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分析,约20种野生稻被划分为3个组。研究详细的sativa组和officinalis组的染色体组型全部定确定。染色体组型为AA和sativa组和栽培稻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officinalis组;而染色体组型为FF的短花药野生稻和几个未知染色体组型的野生稻与栽培稻亲缘关系更远,应单独列为  相似文献   
4.
 野生稻是宝贵的遗传资源库.云南有较丰富的野生稻资源,研究对云南及其它来源的野生稻和栽培稻茎、叶和稻米中氨基酸含量及碳、氮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涉及的几种材料中茎叶内总氨基酸质量比差异较大,小粒野生稻最高56.8 mg/g,野生的元江普通野生稻最低22.8 mg/g.换算的C/N和蛋白质质量分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2~38和6%~20%.对野生稻茎、叶和相应的稻米中氨基酸总量及氨基酸组成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两者具有显著相关性.并初步探讨了茎、叶中氨基酸含量在评价植物种质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AB-QTL法定位江西东乡野生稻中的高产基因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以江西东乡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在桂朝2号的遗传背景下构建了一套高代回交群体,并用AB-QTL分析法进行了QTL分析,通过对BC4F1的基因型分析和BC4F2的株高、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调查,共检测到52个QTL。在第2和11染色体上发现的2个高产QTL(来自东乡野生稻)分别能使桂朝2号单株产量增加25.9%和23.2%,其中第2染色体上的高产QTL的贡献率达16%,是一个主效基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比较了普通野生稻 (Oryza .sativaL .f.spontaneaRoschev .)和粳稻品种 95 16 (O .sativaLvar.95 16 )光合功能衰退的进程 .研究发现 95 16剑叶在一生中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都高于普通野生稻 ,前者剑叶的光合速率最高值 2 3.5 μmolCO2 m-2 ·S-1,而普通野生稻的剑叶光合作用的最高值为 15 .5 μmolCO2 m-2 ·S-1且 95 16光合作用的高值持续期比野生稻的高值持续期长近 2 0d .95 16剑叶的叶源量是野生稻剑叶的 2 .8倍 .在光合功能衰退过程中 ,核酮糖 1,5 -二磷酸羧化 /加氧酶的羧化酶活性没有太大区别 .内肽酶活力上升迟于光合功能衰退过程 .在光合功能衰退的早期 ,内肽酶的活力有小幅度提高 ,但到叶片衰老的末期则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这说明衰退的早期内肽酶的作用不大 ,只是到了后期即不可逆期内肽酶才可能发挥较大作用 .  相似文献   
7.
以江西东乡和湖南茶陵普通野生稻北缘种群为材料,在繁育期对当地构建的普通野生稻种群实验小种群进行了连续的调查和测定,研究北缘普通野生稻在各种实验条件下有性生殖的生长动态,结果表明:(1)不同起始密度下普通野生稻各小种群的有性繁殖量有一定差异,较低的起始密度抽穗率低,而较高起始密度的种群有性繁殖的总量相对较高,到40枝/m^2时抽穗率增长到一个稳定水平.(2)放牧条件对普通野生稻的有性繁殖总量影响不大;而刈割则对普通野生稻的有性繁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较轻度的切割条件下虽未使普通野生稻个体趋于灭绝,但对抽穗等有性繁殖指标来说则是灾难性的.(3)长期生长于过高的水深对北缘普通野生稻的有性繁殖也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BAC-FISH技术是9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定位技术。由于该技术较常规FISH技术的信号检出率高得多,运用该技术已将一些重要抗性基因定位到水稻染色体上。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在栽培稻和野生稻比较作图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变异关系,21对SSR引物被用于研究广泛地理分布的17份野生稻(其中11份O. rufipogon和6份O. nivara)和22份亚洲栽培稻(13份indica和9份japonica)样本.271条多态性片段被扩增出,占总扩增片段的96.10%.野生稻多态性片段的百分比(平均达64.30%)及Nei's遗传多样性值(GD)明显高于亚洲栽培稻,表明野生稻比亚洲栽培稻具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分析显示野生稻的两个类群(O. rufipogon和O. nivara)关系密切,但在遗传上存在明显的分化,支持其作为两个独立物种的分类观点.野生稻中籼粳分化不很明显,亚洲栽培稻的籼粳亚种分化明显.亚洲栽培稻与多年生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关系更为密切,符合异源起源的遗传分化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以具有黄色颖壳的亚洲栽培稻品种RD23为轮回亲本与具黑色颖壳的长雄野生稻进行杂交后用RD23回交,获得颖壳颜色有分离的1个BC6F1定位群体.对该群体研究发现,颖壳颜色符合1(黑色)∶1(黄色)的分离比例,表明长雄野生稻黑色颖壳性状是受一对显性单基因控制.通过微卫星标记做基因型分析,将控制黑色颖壳的基因定位在第4染色体RM1155-RM1142之间,暂时命名为Bh-4(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