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1.
广平 《科技智囊》2009,(11):80-83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口)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节日名称取其两九相遇之义,“盖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号曰重阳”(宋·吴自牧《梦梁录》)。重阳节起源很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出现了“集重阳入帝宫兮”诗句(屈原《远游》)。西汉时期,宫廷开始流行重阳风俗,高祖成夫人侍儿贾佩兰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晋·葛洪《西京杂记》)。  相似文献   
2.
九九重阳节那天,我和老公开车去山中求子,结婚五年了,我们一直没有孩子,求医问药,花了不少钱,也被四处流窜的野郎中骗过,所谓病急乱投医,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希望。大医院检查过,都没什么大毛病,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重阳节这一传统民俗的研究,阐述了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发展成熟过程以及重阳节拥有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相似文献   
4.
趣话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人民传统的"重阳节"。这个日子是从《易经》中来的,古时候以"九"代表阳教,以"六"代表阴教,九月九日是两阳相重,故名"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正巧二九相缝,日月并应,"九九"又与"久久"同音,古人认为是个宜于长久的吉利日子,因此被选作为节日,由来已久矣。屈原在他的《远游》诗中,曾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句子,说明这个节日在战国时代就已有之。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之前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菊花"仅仅是一个一般的文学意象。到了陶渊明这里,"菊"成了一个特立的审美意象。之后,"菊花"逐步形成了习用的文学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之"菊花"意象的建构过程中,陶渊明至少在如下几个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一是"菊"的南方诗学意象建构;二是"菊"的田园旨趣美学建构;三是"菊"的隐逸象征系统建构;四是"菊"的重阳话语建构。陶渊明与菊意象形成了一种符号化和被符号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又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正巧赶上图形王国里德高望重的三角形爷爷过生日。三角形家族里有一对好兄弟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他们约好一块儿去给三角形爷爷拜寿。两人来到三角形爷爷家时,几乎所有的家族成员都到齐了,正在谈论各种话题。他俩急忙向三角形爷爷问好,然后依次和其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前后,滕王李元婴(高祖李渊之子)官任洪州都督,修筑滕王阁。唐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重阳节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交趾探视其父,路过洪州,参加了这次宴会,写了《滕王阁诗》及“序”。《滕王阁序》一文,写出了滕王阁胜美的景色,宾主的俊秀超群和自己志向的高远,全篇辞工韵叠,文情并茂,意兴飞扬,脍炙人口,令人赏心悦目,不愧为千古佳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