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38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酸乳中乳酸菌的分离及其发酵性能测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杰  李锦子 《河南科学》1996,14(4):460-463
酸乳中的乳酸菌有乳酸杆菌和乳酸球菌两种,本文选用较为简单的培养基,通过调节pH值对其进行分离。从平皿中挑选溶钙圈较大的杆菌和球菌菌落各2个作为供试菌株,进行发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均能产酸,活性较高,按比例再组合成酸乳发酵剂,使产酸时间缩短,酸度高。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此法,可以不断优选高产乳酸菌株。  相似文献   
2.
刘瑞敏  侯鲁 《科技资讯》2010,(12):127-127
搅拌型酸牛乳质量受原料辅料、发酵剂、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环境、贮藏条件等因素影响易出现质量问题。酸牛乳最多见也是最易产生的现象为乳清分离,原辅料、发酵过程控制不当酸乳黏度降低,酸度太高或酸度过低,淡而无味口感粗糙,有砂状结构产生,怪味与苦涩味,色泽异常。  相似文献   
3.
从乌克兰发酵食品中分离出2 200株乳杆菌,采用含0.3%胆盐和pH为4.0的MRS平板筛选出2株耐酸及耐胆盐能力强的嗜酸乳杆菌,并命名为La-W2和La-W3.对2株菌在脱脂乳中37℃培养48 h的pH值、滴定酸度和活菌数等发酵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a-W2和La-W3有较强的耐酸性和耐胆盐能力,其发酵特性适于乳酸发酵食品要求.  相似文献   
4.
采用不同配方,按正交试验设计方案,对鲫鱼蛋白酸乳进行了研究,其结果以鲫鱼蛋白与牛奶混合比为1:3、黄原胶添加量为0.2%、蔗糖酯添加量为0.05%、蔗糖添加量为4.0%、接种量为3.0%的处理组合最佳.  相似文献   
5.
以绿茶、脱脂奶粉和蔗糖为主要原料,通过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研制出茶叶酸乳。采用正交试验法筛选出最佳工艺条件:茶叶0.35%、接种量3%、发酵时间5h、发酵温度40℃。  相似文献   
6.
研究调配花生酸乳的制作方法。通过实验比较,选出了较好的乳化剂,并采用正交实验、感官评定和微生物学破坏实验选出了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7.
大豆酸乳不仅水分含量高,而且存在蛋白质、糖分和增稠剂等干扰物质,采用常规方法很难准确定量异黄酮。本研究以喷雾干燥的方法对大豆酸乳进行前处理,再以甲醇超声波提取乳粉中的异黄酮,然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以C18色谱柱为分离柱和甲醇/杉甲酸为流动相,在30min内,以0.8mL/min的流速梯度洗脱(从20/80/0.1到80/20/0.1)大豆酸乳粉的甲醇提取物,紫外检测器的波长设为254nm。结果表明:大豆酸乳粉中主要的异黄酮为染料木苷和大豆苷,总异黄酮含量为0.000544%~0.000937%。结论: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准确的检测大豆酸乳中微量异黄酮含量.检出限大于百万分之一。  相似文献   
8.
用MRS培养基培养嗜酸乳杆菌,测定其生长曲线,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为指示菌株,利用杯碟法检测嗜酸乳杆菌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结果发现在37℃的恒温箱中培养24h后,通过测量抑菌圈大小,可得知嗜酸乳杆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探讨鸡源性嗜酸乳杆菌对黄羽肉鸡小肠黏膜肥大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为嗜酸乳杆菌的应用提供试验数据。试验选取200羽1日龄健康的黄羽肉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设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Ⅱ、Ⅲ、Ⅳ、Ⅴ为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10、15 g/kg的嗜酸乳杆菌和20 mg/kg金霉素。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Ⅳ组小肠各段的肥大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Ⅱ、Ⅲ组的小肠各段的肥大细胞数量均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Ⅴ组的空肠和回肠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Ⅲ组的小肠各段的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5),Ⅱ组的杯状细胞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Ⅴ组小肠各段杯状细胞数量降低(P0.05)。结论:综合分析表明添加15 g/kg嗜酸乳杆菌的Ⅳ组可以明显提高肉鸡小肠黏膜肥大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而金霉素组的2种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数量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