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气候流行病,其发生流行程度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当地4月下旬到5上旬小麦抽穗开花期20天内的气候条件,如果气温适合、湿度大时,则蔓廷成灾。本文是采用多因子综合相关法,通过计算条件频率得出预报方程,其历史拟合率高达95.6%。  相似文献   
2.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与田间病害防效,结果表明:氰烯菌酯和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强,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23μg/m L和0.25μg/m L;戊唑醇的抑菌作用也较强,EC50为0.54μg/m L,甲基硫菌灵和三唑酮的抑菌作用明显较差.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25%氰烯菌酯500倍稀释液初花期喷雾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达到83.84%,小麦千粒重比对照增加72.29%;50%多菌灵800倍稀释液处理防效达到79.43%,千粒重比对照增加74.87%.氰烯菌酯和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和保产效果均明显高于甲基硫菌灵、三唑酮、戊唑醇和嘧菌酯.  相似文献   
3.
一、发病规律 小麦赤霉病主要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等症状,从幼苗到抽穗均可受害,以穗腐为害最重,在初花期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在河南省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小麦、玉米穗轴上越冬或越夏。在气温高于12%,降雨或空气潮湿时,病菌的子囊孢子成熟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后发病。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偏施氮肥,田间郁闭发病重。  相似文献   
4.
小麦赤霉病是麦类作物上一种气候性病害,多发生于穗期多雨、气候潮湿地区,一但发生,可使小麦减少10%~20%,严重时高达80%以上,甚至可粒无收,危害性非常大,严重影响了小麦的的质量和产量,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为此本文通过实践总结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发病症状等,并且针对该病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选取2004-2014年间发病期的气象因素为自变量,小麦赤霉病病穗率为因变量,借助神经网络的函数映射能力,采用Fletcher-Reeves算法的变梯度反向传播算法,建立了小麦赤霉病的气象预报模型.由于神经网络无法提供直观的函数来反映病穗率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为了进一步分析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主成分,并利用回归分析得到线性函数关系,建立了偏最小二乘模型.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平均预报精度达到99%,但只提供病穗率和气象因子之间的拓扑关系;偏最小二乘预测模型可以得到病穗率和气象因子之间直观的函数关系,模型平均预报精度达到97%.2种模型均具有较高的预报精度,对小麦赤霉病的预防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和茎腐病(Crown Root)是影响我国和澳大利亚小麦高产、稳产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两种病是由同种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不同部位的病害。研究表明:望水白、苏麦3号及其衍生系的赤霉病抗病主效QTL都集中在3B染色体的短臂。长期广泛使用单一位点的抗性基因,将会给病源物施加极大的选择压,导致病源的进化和变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只对陕西稻区新发现的水稻赤霉病危害症状进行了描述;对以往偶发2010年发生较严重的稻管蓟马的形态特征及发生特点做了叙述,并对其防治方法做了简介。  相似文献   
8.
9.
江苏麦类赤霉病菌种类及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小麦赤霉病被称作小麦“癌症”,不仅严重危害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而且会导致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等真菌毒素的严重污染,而挖掘应用抗赤霉病基因培育抗病小麦品种是抵御病原菌侵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研究基于组装的二倍体长穗偃麦草参考基因组、BAC文库等,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克隆了一个主效抗小麦赤霉病基因Fhb7。该基因编码一个具有广谱催化作用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通过去环氧化机制对单端孢霉烯族毒素起到解毒作用。令人惊奇的是,在植物界没有发现Fhb7的同源基因,但多个证据表明二倍体长穗偃麦草早期可能与Epichlo?属的内生真菌形成共生体,通过水平基因转移将Epichlo? Fhb7的DNA序列整合到长穗偃麦草基因组中,从而进化出抗镰刀菌属病原菌侵染的功能。Fhb7基因导入小麦后,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不会造成产量的明显损失,同时对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具有广谱抗性,因此在小麦抗病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