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74篇
教育与普及   2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268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74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228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266篇
  2007年   232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冰雪作为传统的审美元素符号,在张岱诗文中呈现出多样的审美形态,具有自然属性与精神属性。张岱赋予冰雪意象双重美学意蕴,冰雪即是他审美趣味与精神品格的外化,又是他避兵山居时悲凉心境的写照。国破家亡前后时代语境的剧变造成张岱对冰雪审美倾向的差异,而这种审美反差折射出他不可言状的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2.
无论使用任何一种语言进行写作,都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综合性语言活动。外语写作更对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审美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均有着很高的要求,因而成为“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中的难点。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与文献研究认为,诗歌是集中体现上述要素的文学样式,因而对于写作教学极具指导意义。并且,将诗歌元素引入德语写作课堂,使诗歌教学与语言教学结合,不仅能够获得高效的教学价值,同时也会收获珍贵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朱光潜提出"人生艺术化",并指诗之美在情趣饱和的意象。艺术是情趣的活动,但有人情趣丰富,有人情趣干枯。在情与理孰轻孰重的论辩中,朱光潜认为纯任理智的生活,趣味剥削无余,且道德亦流为下品,"人生应有若干喜剧才行"是他的回答。艺术貌似无所为,却弥补了道德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忠实的"大众诗歌"战士,客籍诗人温流不仅发展了20世纪30年代大众化诗歌的创作理路,而且提升了革命现实主义诗歌的精神维度。"国防诗歌"口号提出之后,温流凭着一腔热血表达了自己保卫国防的决心,也为民众发出了争自由解放的"呐喊"。温流的诗朗朗上口,富有一定的音乐美,这与他对客家山歌等的借鉴是分不开的。从客家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温流歌谣体诗的意义是非常突出的。  相似文献   
5.
柯尔律治的诗歌以神秘、怪诞著称。本文通过分析《老水手行》中鸟和蛇的意象来解读《老水手行》,在宗教寓意之外发现柯尔律治在诗中隐含的另一个主题,敬畏自然、关爱生命。  相似文献   
6.
清代王琦《李长吉诗汇解》一书注解中存在许多错误,应予分析辩正,并对李贺诗作重加笺释,以解决李贺诗阅读理解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哈代诗歌中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艺术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诗人哈代在其诗歌中用细腻温婉的笔触描绘了尘世中的种种真情 ,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无限敬意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其诗歌的精神支柱和情感升华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四首》是近代军旅诗的代表作,其诗批评了当时诗坛的靡靡之风,赞扬了陆游诗中描述从军之乐的豪情壮乐,同时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但终不沉默的英雄气概。  相似文献   
9.
刘冬梅 《皖西学院学报》2002,18(5):62-64,112
此文着重分析了顾祖钊先生“艺术至境论”广泛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指出它是能给人类理论眼光带来解放和超越的理论建树,关系着文论建设的全局,提供了中西融合的成功范例。同时也为解放文学史上的很多争端,对各种复杂的文艺现象特别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合理的阐释模式,因而理论界应更多地关注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大文学的背景下审视中国新诗的构建与发展,它在主动接受世界文学现代性的同时,不断融入传统文化精神,呈现出区别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独特风格。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诗现代性建构最初时的突破与传承,还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诗现代性重建过程中的回归与寻根意识,中国新诗在努力寻找个性的自我和未来,构筑诗歌的心灵之城,形成20世纪中国新诗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