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20篇 |
免费 | 69篇 |
国内免费 | 82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7篇 |
丛书文集 | 32篇 |
教育与普及 | 159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8篇 |
现状及发展 | 2篇 |
综合类 | 125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篇 |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44篇 |
2021年 | 36篇 |
2020年 | 48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40篇 |
2014年 | 72篇 |
2013年 | 58篇 |
2012年 | 84篇 |
2011年 | 74篇 |
2010年 | 74篇 |
2009年 | 70篇 |
2008年 | 70篇 |
2007年 | 65篇 |
2006年 | 42篇 |
2005年 | 78篇 |
2004年 | 38篇 |
2003年 | 58篇 |
2002年 | 45篇 |
2001年 | 47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学语言是一种多重符号,它“一语双关”。文学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分为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表层意义构成形象和图画,深层意义构成情感、思维或哲理。在文学作品中用来表现深层意义的艺术手法主要有:“不着一字”法、双关法、象征法、析字法。表层意义是固定的、不变的;而深层意义则是流动的、变化的。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应透过字里行间去领略作者的言外之意,去理解作品所蕴合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2.
3.
对海南岛东北部东寨港、清澜港、新盈港等地区红树林沉积物常量元素含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红树林沉积物中常量元素组成差别较大,说明沉积物的物源对沉积物中常量元素成分组成的横向分异具有很大影响;且元素的分异特征与元素化学性质和人类活动有关.相关性分析表明,海南岛东北部红树林地区沉积物中常量元素含量相关性明显,其中SiO2含量与Al2O3的含量负相关性显著,说明SiO2主要倾向于富集在粗颗粒沉积物中,而Al2O3则倾向于富集在细颗粒沉积物中.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出Al2O3、Fe2O3、Mgo、MnO的陆源特征和CaO、Na2O的海源特征. 相似文献
4.
湖泊沉积物有机质δ13C古气候解释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泊沉积物有机质稳定同位素(δ^13C)在古全球变化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成果令人瞩目,保存在湖泊沉积物中的有机质δ^13C组成主要由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决定,此外,还受植物合成有机质所需碳的来源、温度、湿度、光照条件、大气压力、CO2分压、盐分及营养元素、湖水化学性质(pH值、硬度等)、湖泊初级生产力以及沉积物埋藏后的保存状况等因素影响,有机质碳同位素与气候间存在一定联系,但比较复杂,两者之间不存在固定的模式,因而,湖泊沉积物有机质^13C在解释古气候变化上存在多解性、复杂性和混乱性,大气压力(主要是大气O2分压)和温度以及由它们所控制的不同来源的有机质等3个方面决定了δ^13C气候解释的多解性和复杂性,在实际工作中,δ^13C应结合其它环境指标共同使用,才能从中提取正确的古气候信息,本文利用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对湖泊沉积物有机质δ^13C的组成特征、分馏机理与模式及其古气候解释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评述. 相似文献
5.
冰期旋回是第四纪地球气候变化最显著的特征,热带西太平洋通过水文循环控制全球气候演化,这是\"气候演变低纬驱动\"理论的核心内容.由于现代热带西太平洋CO2总体上处于海-气平衡,因此基于\"将今论古\"的思想,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热带西太平洋相对于南大洋等高纬海区在大气CO2分压(pCO2)冰期旋回中的作用并没那么重要,从而低估了热带西太平洋通过碳源汇演替调控全球气候的作用.在综合分析上新世以来冰期旋回中热带西太平洋碳源汇过程与机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其气候效应模式,发现冰期时海平面降低导致更多的河流营养物进入海洋,致使近海表层有机碳生产和海底有机碳埋藏加强;同时,远洋为了\"补偿\"陆架珊瑚礁等钙质生物碳酸盐生产的减少,引起其深部[CO32-]和碱度增加,致使远洋深部碳库增强;另外,开放洋区大型硅藻勃发等有机碳生产演化事件在大洋深部形成呼吸碳库,进一步\"放大\"了上述增强的深部碳库.这些碳循环过程表明冰期热带西太平洋扮演碳汇角色.间冰期时上述碳循环过程发生的方向或强度与冰期相反,但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间冰期热带西太平洋是否扮演碳源角色;尽管冰消期,其确实能向大气释放CO2.此外,叠加在冰期旋回之上的长尺度记录以及跨越冰期旋回的重大事件记录均显示,热带西太平洋可以通过全球的遥相关或洋际交换,在深部\"被动\"形成碳库.但这种\"被动\"形成的深部碳库是否也发生在冰期旋回中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总之,热带西太平洋碳循环也同水文循环一样,通过碳源汇演替对冰期旋回中大气pCO2和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丰富了\"气候演变低纬驱动\"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提出了一个新的计算海洋沉积物输运率的示踪物理论框架,它对人工和天然示踪物都是适用的,中用以计算面上的输运率,从而提供与经验公式方法相 呈验证手段,具体计算方法是,获取两个不同时刻和研究区域内的示踪物浓度和地形资料,诈不踪物浓度和地形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率,进而根据流速观测,海底沙波迁移等信息确定边界条件,最后得到沉积物输运率在研究区域内的平面分布状况,此外,该模型经过进一步改进,有可 相似文献
7.
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的环境污染及危害愈来愈受到全球关注.目前,部分传统PFASs的生产使用受到限制或管控,一些新型PFASs替代品不断进入市场,使得PFASs的环境污染状况变得更为复杂.PFASs不仅在人口密集地区的陆地环境中高频检出,还在各大海洋甚至人迹罕见的两极地区普遍检出.海洋已经成为PFASs污染最重要的"汇"之一,并对全球生态环境以及两极地区产生重要的影响.关于海洋中PFASs污染的报道也日趋增多,本文旨在对近年来海洋PFASs污染的研究数据进行剖析,以期阐明PFASs在全球洋流尺度上的污染时空分布情况,为PFASs的环境风险评估和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9.
第四纪沉积物中重要蕨类孢子和微体藻类的古生态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型丰富的蕨类孢子与微体藻类在第四纪沉积物中频繁出现,然而对其中的大部分蕨类孢子和重要微体藻类所蕴含的古生态与古环境信息仍缺乏深入分析与研究.论文详细地总结和分析了其中的7种(属)重要的化石孢子和微体藻类的形态学特征、产地、时代、分布区域及其古生态环境指示意义,即中华卷柏(Selaginella sinensis (Desv.)Spring,1843)、水蕨(Ceratopteris cf.thalictroides (L.)Brongn,1821)、短棘盘星藻(Pediastrum boryanum (Turp.)Meneghini,1840)、单角盘星藻(P.simplex Meyen,1829)、整齐盘星藻(P.integrum Ngeli,1849)、刺甲藻属(Spiniferites Mantell,1850,emend Strjeant,1970)以及环纹藻属(Concentricystes Rssignal 1962,emand Jiabo,1978).除环纹藻属的系统位置仍存疑之外,其他化石类型中所对应的植物视其亲缘关系可归属到相应的自然科属.它们分别属于蕨类植物卷柏科(Selaginellaceae)的卷柏属(Selaginella Spring)、水蕨科(Parkeriaceae)的水蕨属(Ceratopteris Brongn)、绿藻门水网藻科(Hydrodictyaceae)的盘星藻属(Pediastrum)、沟鞭藻类刺甲藻科(Spiniferitaceae)以及疑源类系统位置未定亚类的环纹藻属.这些蕨类孢子和微体藻类的植物体往往适应特定的生境,除中华卷柏适应温干气候条件或温暖偏湿的山坡或林下阴处石灰质土壤环境条件外,其他均为与水体环境紧密相联的水生植物.水蕨、盘星藻和环纹藻属于淡水种,适宜在各种大小型自然湖沼湿地和水田、水沟等人工湿地生长和繁殖;刺甲藻则生活在近海海域中,属于咸水种.它们在我国第四纪地层的沉积物中含量丰富,而且在有些层位中个体浓度非常高,因此,这些适应特定生境的蕨类植物和微体藻类成为阐述第四纪古生态与古环境的强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0.
正[本刊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立广研究小组在南海研究中获得新进展,研究表明:肆虐我国东部的沙尘暴南界可到达南海西沙群岛,并确定了其特殊的传送方式。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5月21日出版的《科学报告》上。研究小组对南海西沙东岛湖泊沉积物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Ti、Al元素在含鸟粪珊瑚砂沉积柱中的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