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目的:从病理学形态改变的角度探索薄荷提取液对肝脏和肾脏的损伤作用。方法:实验以昆明小白鼠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组,采用灌胃的方法给予不同剂量薄荷油。从病理学角度观察其肝、肾器官形态改变,以了解该植物提取液的毒性和致死量。结果:通过急性实验,发现大剂量薄荷油对小白鼠的肝、肾均有损伤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病理变化随之明显。组织切片显示肝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肾小管上皮也可见一定的损伤,表现为上皮细胞水肿。结论:大剂量薄荷油对小鼠的肝、肾均有损伤作用,肝毒性显著,并对肾脏有轻度毒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 对掺加6种食用植物油的薄荷油进行快速、有效的鉴定分析.通过检测薄荷油中是否含有植物油的特征成分, 如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 可以判断薄荷油样品中是否掺杂植物油. 对6种植物油(豆油、调和油、芝麻油、玉米油、花生油、菜籽油)经甲酯化后的特征成分和共有组分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薄荷油经过甲酯化后, 利用植物油的特征峰, 能鉴别出薄荷油中是否掺有植物油, 最低可检出的掺加量为0.001%, 并且根据4种特征脂肪酸峰面积总和与L-薄荷醇峰面积比值, 可以初步推断植物油的掺加水平. 该检验方法灵敏、可靠, 可以为薄荷油的质量安全控制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拟研究薄荷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采用正交实验考察薄荷油与β-环糊精的比例、包合温度、搅拌时间对薄荷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工艺的影响,以薄荷油的收率为指标,找出最优处方工艺.并用TLC,显微镜观察,红外光谱扫描与电镜扫描等方法对包合物进行表征.最佳的工艺条件为薄荷油:β-环糊精为1:4,包...  相似文献   
4.
该文报道用精馏-冷冻结晶技术从天然薄荷原油中分离薄荷脑的工艺条件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
铜山县薄荷油中主要成分利用JMS—D300型质谱仪进行GC/MS鉴定。毛细管柱为PEG—20M,程序升温范围为70—150℃,速率为2℃/分。共鉴定出17个主要组分,并在自已改装的SP—2305E型毛细管色谱仪上进行定量分析。以二正丁基酮为内标,测定了异薄荷醇的定量校正因子和含量。定量分析的主要条件如下:PEG—20M毛细管柱,拄温95℃,分流比1/18,载气线速18厘米/秒,辅助载气流量46毫升/分。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含量为70.4%的异薄荷醇,相对偏差小于1%,回收率为105%。最后,还讨论了实验误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乳清分离蛋白(whey protein isolate, WPI)和莲藕支链淀粉(lotus root amylopectin, LRA)的复合物为乳化剂,测定纳米乳液的抑菌特性,分析不同油相比、芯壁比对乳液粒径、储存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油(soybean oil, SO)和薄荷油(peppermint oil, PO)混合油相的使用能够预防乳液奥氏熟化现象的发生。抗菌实验表明,虽然PO纳米乳液、PO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阪崎肠杆菌(Enterobacter sakazakii)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一致,均为0.50%,但微生物75 h生长曲线表明PO纳米乳液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时效明显比PO更长。  相似文献   
7.
刘晓薇  罗时武 《江西科学》1991,9(2):118-121
采用气相色谱法,选用DEGS和PEG20M固定液联合作固定相分离薄荷醇、薄荷酮、异薄荷酮、薄荷酯;并以正十八碳烷作内标物,用内标法同时测定薄荷醇的含量及正/异薄荷酮比值.结果表明该法快速、准确、灵敏,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