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20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我国图书馆学界长期以来存在的自卑心理和浮躁情绪,本文试图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图苑先贤身上汲取养料,以兹作为我国图书馆学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源泉,同时大胆地探索了当代我国图书馆学新的学科生长点。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南方荆楚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由于多种原因产生了迥异的人文特征,从历史渊源、地理空间、文风不同、风俗迥异四个方面,介绍了南北两地不同的表现,并指明了在新时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摆在案头的这套<荆楚文化普及丛书>,由湖北省政协王生铁主席担任总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一共4册,包括夏日新所著的<荆楚百处名胜>,张硕所著的<荆楚百位名人>,周至、吴艳荣所著的<荆楚百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陈绍辉、董元庆、黄莹所著的<荆楚百件大事>,洋洋80万字.该丛书综合、立体、全面、深入地展示了荆楚文化的丰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荆楚地域范围内与武术有关的文化事象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等方面展示了荆楚武术文化的内容与特色,获得对荆楚武术文化深层次的理解.本文总结了荆楚地域主要拳种及其与荆楚地域文化的联系,并剖析了荆楚拳种的由来与传习途径、荆楚武术文化得以形成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按照地域文化空间分布进行横向研究,选择武当武术、梅山武术等拳种进行个案的观察与文化成因解读.同时分析了荆楚群众的民俗生活以及诗词歌赋中反映的荆楚武术进行文化诠释.并从荆楚民众的尚武精神和革命传统两个方面阐释了荆楚武术具有的忠义精神和爱国思想.  相似文献   
5.
《四库全书总目》载有江西先贤著述共1120种,经部著述量大质优,朱熹、吴澄、江永三人于宋、元、清三代经学贡献较大.史部著述分布范围遍及全省,但分布不均衡,庐陵等地著述数量丰富,南部赣州地区罕有著述.子部著述内容丰富多样,有学术价值,医家类著作有实用价值.集部作者之间往往祖孙世代相连,家学渊源深厚.江西文脉代有承续.  相似文献   
6.
师道中国     
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亲家庭、组合家庭、隔代教育以及许多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导致厌学、弃学、离家出走、人格缺陷等“问题学生”越来越多,如何教育转化、挽救这些“问题学生”,如何使他们愿学、乐学?是对当今教师提出的重要课题。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一系列至理名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被中国人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相似文献   
7.
弘扬民族精神,提高荆楚文化的影响力,推动文化产业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相依相扶,这是湖北汲取荆楚文化精髓并以之作为动画创作的原动力,也是与所制作的动画片密切关联的系列衍生产品发展的追求目标。例如近期制作的动画短片《黄鹤楼的故事》,就凸显了荆楚文化的特点,而与其相伴的衍生产品很快形成了产业链,如此就能够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本体研究与开发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较全面、系统地论析了荆楚文化古籍整理对于促进湖北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与深远意义。新时期的古籍整理与研究只有走改革、开放、搞活的道路,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两个文明建设相结合.才能实现新的开拓,创造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9.
摆在案头的这套《荆楚文化普及丛书》,由湖北省政协王生铁主席担任总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一共4册,包括夏日新所著的《荆楚百处名胜》,张硕所著的《荆楚百位名人》,周至、吴艳荣所著的《荆楚百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陈绍辉、董元庆、黄莹所著的《荆楚百件大事》,洋洋80万字。该丛书综合、立体、全面、深入地展示了荆楚文化的丰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元稹贬谪江陵时期,是他诗歌创作最旺盛的时期,也是他“元和体”诗形成的关键时期。全面考察元稹的诗歌,其贬谪江陵时期的“长篇排律”和“小碎诗章”都和荆楚地区的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诗作既包含了诗人自己和中唐诗风转变的若干信息,还反映了当时荆楚地方的风习和中原人对该区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