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7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李商隐对楚辞的接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借"香草美人"意象,寄遥情于婉娈。屈骚中的"香草美人"主要表达政治之恋,李商隐的诗歌亦如此,精神上直承屈骚,但诗意朦胧;其二,叙"高唐"故事,寓感伤于艳情。李商隐的身世遭际、性格气质与宋玉相似,故有宋玉式的文学选择:"感伤与艳情",但李商隐显得从容不迫,而更加细致入微地观照现实的悲剧与心灵的优美,从而展现出晚唐诗歌典型的"绮怨"之美。  相似文献   
2.
罗可可艺术长久以来一直被称为“艳情艺术”,其实质却并非许多权威性论断所定义的这般低俗,它优美典雅的装饰性风格和辉煌的艺术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罗可可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象征,并具有不可否认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只有在文化史的视野下。才能突显中国古代艳情小说的特异性。艳情小说既是一种文学类型。又是独特的文化现象。放纵与禁忌的奇异杂糅。显示了艳情小说对欲望和情感的独特理解。而这种理解所表达的性别政治观念,是界定言情与艳情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宋代城市生活繁荣,商品经济发达,市人阶层和市民文艺兴起,文言小说在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中产生了通俗化的倾向,其中不仅出现了大量的市井题材,而且在意识、情趣方面也走向世俗,市人阶层对金钱的热切渴求,对艳情的浓厚兴趣,以及猎奇的审美心理,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约翰.邓恩是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始作俑者。本文试从约翰邓恩所处时代的宗教背景出发,结合了邓恩的艳情诗和神学诗,分析了邓恩宗教思想变化的脉络。  相似文献   
6.
艳情词是南宋后期及宋末词风的主要表现文本,其题材特点、情感内涵、艺术表现等方面与唐五代、北宋、南宋前期的艳情词相比呈现出新的艺术风貌。在题材上,南宋后期及宋末的艳情词与咏物相融相随;在情感内涵上,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家国之思;在艺术表现上,以雅笔写柔情,形成俗处能雅,柔而不媚的艺术风范。  相似文献   
7.
徐梵澄所翻译的《行云使者》采用"取原文之义自作为诗"的翻译方法,以中国读者的审美习惯和文化背景对艳情描写进行部分删改,背离了原作所体现出的原始思维特征。但《行云使者》并没有失去原文的神韵和精髓,它的古体诗形式以及徐梵澄对中国古诗的创作自觉,更体现了中国和印度文艺理论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8.
朱彝尊为清初散曲大家,其散曲大致可分两类:抒男女艳情与发隐逸情怀。前者,因作者曾有一段彼此相恋而又不为世俗所容、抱恨终生的恋情,故而写得深情绵邈。后者,则多用[一半儿]曲牌创作,抒写淡然隐情,应该既有主观上的着力也有客观上融画入曲及深谙传统文化的便利,因而较鲜明地体现其散曲清雅、冲淡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