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89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247篇
系统科学   171篇
丛书文集   268篇
教育与普及   881篇
理论与方法论   597篇
现状及发展   45篇
综合类   7998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233篇
  2014年   748篇
  2013年   582篇
  2012年   619篇
  2011年   690篇
  2010年   603篇
  2009年   703篇
  2008年   755篇
  2007年   624篇
  2006年   455篇
  2005年   367篇
  2004年   399篇
  2003年   380篇
  2002年   306篇
  2001年   283篇
  2000年   259篇
  1999年   202篇
  1998年   175篇
  1997年   141篇
  1996年   125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47年   1篇
  1927年   1篇
  192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平常心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因受外部的刺激而发生冲动,要么表现出一些极端的行为,要么使自己的情绪、发生大的波动而影响身心健康。所以,无论在任何时候因任何情况下,一个人保持一颗平常心很重要。所谓修心,无非就是修平常之心。泰山崩于前而不惊。保持平常心,就是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活平静时保持平常心易,生活出现波折时保持平常心难。尤其是在波澜起伏的人生跌宕中,保持一颗平常心更难能可贵。而越是在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总序言,它向人吃人的社会现实发起了猛烈的批判,同时这部小说对狂人心理感受的描写也是深刻细腻的。"人吃人"的现象背后蕴含着"礼教吃人"的本质。"人吃人"和"礼教吃人"存在必然的联系,二者互为表里。  相似文献   
3.
13世纪晚期,阿纳萨基人一定遭遇了某种可怕的大灾难,不然的话,他们怎么会全部逃离家园,再也没有回来?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种在医学界饱受争议的药物,它可以抹去受过创伤的人的痛苦记忆,同时也能够轻而易举地消除悔恨与罪恶感。设想一下,如果一个犯罪分子服用此药后会怎么样呢?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市孕产妇死亡原因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以降低孕产妇围产期死亡率.方法:对我市1986年至1995年47例孕产妇死亡原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死亡率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及产前检查次数相关.死因以产科出血为首位,妊高征、妊娠合并心脏病分别为第二、三位.结论:重视健康教育,加强对孕产妇的管理,定期做产前检查,提高产科医生技能等对降低孕产妇围产期死亡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Banach空间给出了一种K一致光滑性的概念。证明了它与K一致凸性具有对偶性。同时还给出Banach空间成为K一致光滑空间的一个定量形式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7.
常德细茼战造成常德城区和平居民死亡的人数,日本学者据历史的防疫档案记录认为可以确定的是37人;据常德细茼战受害调查会近七年来的调查是336人;而据当年曾参与常德防疫工作的人士估计:有400人以上、500人以上和600人以上三种说法。我们依据各种史实分析研究,认为死亡600人以上的说法是可信的,并且还有可能超过这一数字。  相似文献   
8.
9.
从狭义上讲,人的发展观是关于个体人的发展的最根本的看法。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思想的人的发展观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讨论的,它着重把人的发展的本质内容理解为人的道德修养。这种人的发展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和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唐诗人元稹的悼亡诗善于从日常生活小事作笔,以质朴的语言来抒发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厚爱。元稹的悼亡诗,用大量的关于黑夜与梦境的描写,构建了属于他自己的怀念天地。诗人惯用对比手法,以今昔之反差来强调往日之欢、今日之悲。由于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对死亡的深刻感受,诗人在诗中反复地吟咏死亡———这个人生的永恒主题,从而使全诗笼罩着一种深深的死亡意识,呈现出一种万事皆空的幻灭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