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2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肠系膜囊肿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对1例结肠脾区系膜囊肿病例进行分析。本组1例进行手术切除,腹腔镜下囊肿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对于确诊或疑是系膜囊肿者应行手术治疗或剖腹探查。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附2例报告)孟津(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外一科,海口570102)关键词肠系膜静脉血栓;肠坏死;诊治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657.2原发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PrimarrMesentericVe。usThrombosis)...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超低位吻合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意义.方法分析1995~1999年76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超低位吻合的低位直肠癌的资料.结果局部复发率低,仅有6.5%,72例(94.7%)患者术后3个月排便次数及控便机能接近正常人,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本手术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直肠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器械吻合技术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在全直肠系膜切除的基础上,应用双器械吻合技术,对103例低位直肠癌行低位或超低位吻合,随访3年,回顾性分析其根治性、术后排便功能、手术并发症、局部复发率。结果:中低位吻合31例,超低位吻合72例;无切端癌残留,无大便失禁,无吻合口漏;全组无手术死亡;肿瘤局部复发率5.8%(6/103)。结论: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基础上,利用双器械吻合技术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是保持排便功能,减少并发症,减少局部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器械吻合技术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在全直肠系膜切除的基础上,应用双器械吻合技术,对103例低位直肠癌行低位或超低位吻合,随访3年,回顾性分析其根治性、术后排便功能、手术并发症、局部复发率。结果中低位吻合31例,超低位吻合72例;无切端癌残留,无大便失禁,无吻合口漏;全组无手术死亡;肿瘤局部复发率5.8%(6/103)。结论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基础上,利用双器械吻合技术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是保持排便功能,减少并发症,减少局部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失血性休克家兔肠系膜微循环、肝肾组织中IL-6表达、CD68巨噬细胞浸润情况以及血清中IL-6,IL-8含量的变化,探讨雌激素对失血性休克家兔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以及对肝、肾重要器官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MD组)、生理盐水治疗组(NC组)、雌二醇治疗组(ET组)、山莨菪碱治疗组(AN组)和雌二醇预防组(EP组).采用Chaudry方法复制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并记录肠系膜微循环变化,分别于休克前、休克Ⅱ期1 h、治疗后2 h采血,分离血清,备用.在预定时间段取肝、肾组织,石蜡包埋,HE切片,行光学显微镜观察,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家兔肝、肾组织中IL-6,CD68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IL-6,IL-8浓度的变化.结果休克治疗2 h后,雌二醇预防组、山莨菪碱治疗组的微循环明显优于其他组; HE染色发现雌二醇预防组、山莨菪碱治疗组肝、肾组织损伤程度较生理盐水治疗组、模型组损伤程度轻;雌二醇预防组和山莨菪碱治疗组肝、肾组织IL-6阳性表达率和CD68阳性巨噬细胞浸润程度低于其他组;血清学检查休克Ⅱ期1 h、雌二醇预防组血清IL-6,IL-8浓度低于其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h,雌二醇预防组和山莨菪碱治疗组血清中IL-6和IL-8浓度低于其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雌激素可改善失血性休克家兔肠系膜的微循环,对肝、肾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肠系膜扭转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2年8月~2010年2月间15例小肠系膜扭转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明确诊断6例,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5例,腹痛待查5例,急性腹膜炎4例,均采用手术探查,死亡4例.结论 肠系膜扭转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CT,此病一旦诊断应立即手术.  相似文献   
8.
Wistar大鼠小肠系膜淋巴管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酶组织化学、透射电子显微镜及淋巴管墨汁活体注射法对大鼠小肠系膜淋巴管的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小肠系膜淋巴管的雏形出现了胚胎16天;(2)小肠系膜淋巴管弓有1-3级,分布不规则;(3)胚胎与成年期小肠系膜淋巴管内皮的超微结构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2001年在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率先发现了乌骨绵羊,解剖后可见骨骼、肌肉、气管、肝、肾、胃网膜、肠系膜和羊皮内层等呈乌黑,而不是传统的鲜红色,为典型的类似于乌骨鸡的“乌骨乌肉”特征。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取得如下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MDCTA研究正常人及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及距离的大小及其对十二指肠水平段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利用MDCTA,回顾性观察108例正常人和17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患者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和十二指肠水平段水平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距,并进行对比。[结果]所有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的MDCTA都展示了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对十二指肠水平段的"钳压",引起十二指肠梗阻。108例正常人中,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为46.3°±16.5°,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为14.3°±5.6°;正常人十二指肠水平段水平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距为14.7±4.4mm,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为4.5±0.8mm,两组数据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MDCTA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钳压"十二指肠水平段引起十二指肠梗阻,又可准确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及距离的减小,对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