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5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根据宋末元初之际,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纺织技术发展状况,以及海南岛黎族人民的植棉和棉纺织技术发展水平,探讨了元代杰出的纺织家黄道婆对上海地区棉纺织业生产发展的贡献。作者认为黄道婆的主要贡献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手工棉纺织生产机具上的革新和创造,特别是发明了被后世人们称为“黄道婆纺车”的供纺棉用的脚踏三锭纺车;二.开发了棉织物的新品种,特别是色织棉布和提花棉织物,创造了名扬天下的“鸟泥泾被”;三.推动了以上海县为中心的松江府一带的手工棉纺织生产的商品化过程,在松江府发展为全国最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有“衣被天下”之誉。  相似文献   
2.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脚踏复锭棉纺车常见为三锭,也有二锭、四锭和五锭的。但是,很多中外学者不承认五锭棉纺车的存在,并认为这种见于古代文献的五锭纺车仅能用于丝、纱线并合和加捻。这里对于上述观点提出质疑,用文字和图像资料肯定了元明以来五锭棉纺车的存在,并对其牵伸机构作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元代王祯《农书》描绘有一具五锭纺车,(传)南宋马和之的《毛诗豳风图》也绘有一具五锭纺车,这两具五锭纺车均非棉纺车。包铭新、于颖在2005年撰文认为中国古代存在五锭棉纺车。经重新分析,文字史料中的五锭棉纺车仅是传闻,证据不足,图像资料被误读。因此,中国古代存在五锭棉纺车的结论无法成立。  相似文献   
4.
对于中国古代纺纱史文本的书写而言,中国古代纺纱图像信息的研究非常重要.对刘仙洲先生所藏的《手摇纺车图》、泗洪曹庄出土的"脚踏纺车图"、《王祯农书》和《农政全书》刊出的脚踏纺车图进行考证.结果表明:①刘仙洲先生所藏《手摇纺车图》为伪图,这导致中国古代手摇纺车形制变迁为手拨轮辐传动纺车→手摇曲柄轮制传动纺车(绳为辋)→手摇曲柄轮制传动纺车(木为辋);②泗洪曹庄出土的脚踏纺车图可能有问题,不应成为中国脚踏纺车的佐证,另外《王祯农书》、《农政全书》中的有些脚踏纺车是不可能进行操作的;③中国古代脚踏纺车的定形似乎比手摇纺车要早,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手摇纺车作为手工时代的纺纱工具已经不再使用,而只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形态存放在博物馆中。但其构造和设计理念所体现的生活精神、文化价值和审美内涵,却是需要重视和研究的,尤其是今天从事设计工作的人员,更需要对其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要研究手摇纺车造型与设计的极简主义,研究手摇纺车的就地取材与设计的本土化,研究手摇纺车的安装拆卸与人性化的设计,研究手摇纺车材料运用和设计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课堂插曲     
马莉 《奇闻怪事》2005,(3):39-39
一次课上我讲《记一辆纺车》,发现一个学生没有认真听讲,他低着头,专心致志地在书的封皮中画着什么。我一边讲课一边向他走去,他周围的同学都伸过头去看他写什么,有一个学生调皮地笑着说:“老师,他在写‘我爱你’。”全班学生听了都哄堂大笑,那个学生又惊又羞又怕,低着头不敢说话。  相似文献   
7.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的过程就是在想象中上课的过程.看是一个人坐在那儿写教案,实际上心里有几十双眼睛亮着呐,谁会蹙眉,谁会点头,还有你的一笑一颦,一举手,一投足都在心里预演着,并不断的设计,修正,再设计,再修正,直到预想着满意为止。不过同时还得有另一套或几套预案,以防实际上课时发生偏差。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一个脑袋,学生几十个脑袋,都在想问题,课堂实际情景变幻莫测,教学当中难免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于漪老师在执教《记一辆纺车》时就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