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22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39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孔子的德政观可以用"仁礼同构"来概括,孔子努力身体力行并且也是这样要求他的学生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德行派弟子如颜渊看到了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深化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在历史上产生了较重要的影响。了解这一差异有助于我们把握儒学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2.
论联省自治的原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联省自治的产生是资产阶级联省自治派和地方军阀产生合力的结果。但是,联省自治思潮与运动一开始就将斗争锋芒直指北洋军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地方军阀的地方割据。资产阶级联省自治派是联省自治思潮的鼓吹者、联省自治团体的组织者、联省自治运动的直接发动者,因而是运动的原动力,地方军阀则是附合者,而且是别有用心的。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大文学的背景下审视中国新诗的构建与发展,它在主动接受世界文学现代性的同时,不断融入传统文化精神,呈现出区别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独特风格。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诗现代性建构最初时的突破与传承,还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诗现代性重建过程中的回归与寻根意识,中国新诗在努力寻找个性的自我和未来,构筑诗歌的心灵之城,形成20世纪中国新诗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4.
现代派文学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然而它的出现不是突如其来的。从现代文学派的美丑观念、英雄观念和战争观念看,现代派文学有时代发展的足迹,它是从文学史上审美观念继承、发展、演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5.
在新与旧、西化与国粹两军对垒、剑拔驽张的激烈氛围中,在非此即彼、非敌即友的二极对立思维模式中,人们长期对学衡派作了严重误读,学衡派的实质是一种来自西方白壁德新人文主义的眼光,在西方眼光与学术上与新文化运动主流并无二致,构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支流;但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主流有着歧异与不同:在引入西方文化上,反对失于一偏。在对街中国固有文化上,反对对传统一概涤荡的激进言语。他们在主观上试图超越两极对立的思想来探索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的出处。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其实质仍是一种西方眼光。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述了采自福建省平和县的淡水蟹华溪蟹属Sinopotamon一新种——平和华溪蟹S.pinheensesp.nov;蟹体内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100%(21/21)。  相似文献   
7.
对明代后期竟陵派领袖和代表人物谭元春的生平经历、思想倾向和文学活动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对他的文学主张、散文理论和散文创作进行了较全面的评述.对其思想倾向、文学主张、散文理论与散文创作,分别提出了一些与前贤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袁昌英是中国最早留学国外并接受西方文化的现代作家之一,她因广泛接触西方文化并吸收其精髓.而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现代意识的新女性。她的新文艺思想,她较早的女性意识,她开放的写作心态以及她对西方现代派艺术方法的借鉴和融合,都使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对后来的女性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之后的湘乡派与儒家道统、文统日渐疏远,以薛福成最为显著。薛福成的散文脱出桐城派的巢穴,以自由畅达的文字比较中西文明,论证除弊兴利的救国方略,启迪了晚清维新志士,推动了新文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回顾《新青年》同人与复古派进行的激烈论战,我们发现中国文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文学的外部、内部请问题都被提上了论争的议程。随着论争的展开和深人,中国新文学的理论观念得到了全方位的建构与确认。这场论争的价值是不言自明的。发生在30年代的那场左翼激进派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战,虽然表面上仍然轰轰烈烈、咄咄逼人,但在文学的大旗之下却是文学本身问题的回避与政治参预热情的膨胀。作为社会政治进步在意识形态中的表现,这场论争的价值自不待言,但作为文学历史发展之环节,其价值却是令人怀疑的。这就需要对论战中的人的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