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隐于书后》是一部有关英国文学史上传奇三姐妹——勃朗特姐妹的传记电影,影片聚焦1845-1848三年间勃朗特家里所发生的事情,以三姐妹的创作、出版作品为主线,通过姐妹间的对话彰显女性意识的觉醒,她们从一开始的"隐于书后"到最后的"三日当空",实现了从他者地位向主体认知的转变.电影叙事重点突出,在纪实性的基础上融入了文学...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新体验小说",主张作家实地考察,亲自经历,提倡描写普通人的生活,远离深刻,强调作家不动声色地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写作中,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3.
王小帅是“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他的电影以生活在现代都市社会边缘的“飘泊者”和“失语者”为主要表现对象,并以高度纪实化的叙事形态和个人化的视角形成自己的特色。但对精神价值的消解却是王小帅电影不容忽视的缺憾。  相似文献   
4.
影视独特的传播优势,使传记作品找到更适合商业化的传播媒介。然而受市场经济的左右,影视传记的创作未能走出媚俗的误区,有的作品对导向问题有所忽视,有的作品则表现技巧过于单一。总结传记文学影视化道路的经验教训,有利于影视传记走出误区,沿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后方文艺是具有特定时空限定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运动的产物。在文艺服务于抗战的现实性基点之上,随着抗战进程的历史性演进.大后方文艺审美特征发生了从纪实性与正面性向着史诗性与重构性的转换.呈现出抗战文艺发展的审美总体风貌来:抗战前期与抗战后期大后方文艺审美特征的差异.折射出中国人民抗战与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日益密切的相互关系;抗战前期与抗战后期大后方文艺审美特征的一致,反映出全民抗战中爱国激情与自由意识的相互协调,从而表明抗战文艺在具有个性的艺术创造中坚持并发展了“人的文学”的新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6.
"互见法"是司马迁在撰写<史记>中创造的一种叙事方法.<史记>中"互见法"的运用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它不仅使<史记>五体结构组织得浑圆一体、严谨紧凑,使所撰写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真实可信和富有感染力,而且还使所叙写和塑造的历史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活灵活现,实现了历史的纪实性和文学的艺术性的统一. "互见"叙事方法的运用,是司马迁<史记>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