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2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49篇
系统科学   29篇
丛书文集   80篇
教育与普及   82篇
理论与方法论   30篇
现状及发展   10篇
综合类   185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here are abundant coastal wetlands in South China and their main characters are the tidal flats, mangroves and coral reefs.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quo of coastal wetlands in South China is introduced and their degradation trends in the last decades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s and information. Their degradation trends are characterized by reduction of coastal wetlands' area, pollution of seawater environment, degene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harp decrease of biodiversity in the wetlands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the causes resulting in the above-mentioned degradations are discussed, mainly concluding imperfect systems of management and legislation, deficient property and assessment systems of the wetlands, weak consciousness of protecting coastal wetlands, shortage of basic study and backward management level and so on.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sake of a sustainable use of the coastal wetlands of South China, mainly including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administrative and legal systems for the coastal wetlands, developing the study on assessment of coastal wetland, height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stablishment of wetland nature reserves.  相似文献   
2.
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繁,使沿淮行蓄洪区处于一种“建设-淹没-重建-再淹没”的不良循环中,对淮河水利工程建设和行蓄洪区发展均较为不利。通过将行蓄洪区还原为湿地、生态移民等途径,发展湿地水产养殖、畜牧养殖、旅游观光等附加值较高的“湿地型产业经济”,将是一种可供参考、探讨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郭剑峰 《科技潮》2007,(12):55-55
日前,华北地区第一座湿地博物馆——野鸭湖湿地博物馆在北京市延庆县建成开馆,并开始接待游人参观。这座湿地博物馆位于延庆县野鸭湖自然保护区内,建筑面积3650平方米,整体建筑俯瞰似飞鸟凌空。  相似文献   
4.
用SEM-EDAX方法进行桐花树三种不同叶龄鲜叶片的盐腺、气孔器、海绵组织、栅栏组织等组织的五种元素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叶龄叶片中元素含量各不相同;镁、磷、钾等元素的相对分布与相应组织的结构、功能有关,幼叶和成熟叶片的栅栏组织中镁、磷的含量高于海绵组织、氯的含量低于海绵组织;镁、磷、氯在老叶叶片的上述两种组织中的分布与其在幼叶或成熟叶的分布情况相反,在三种不同叶龄的叶片中,栅栏组织的含钠量高于  相似文献   
5.
人工湿地技术综合了基质、微生物和植物对水中污染物的协同去除机制,广泛用于提升污水厂尾水水质,是一种绿色低耗的生态修复技术.本文汇总了以人工湿地为核心技术的众多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资源化案例,对人工湿地技术的不同工艺运行方式和优缺点进行了分类归纳,提出依据不同水质特征量身设计复合人工湿地工艺的策略,为污水处理厂尾水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失去的世界     
《科技潮》1998,(3):106-106
珊瑚礁和红树植物是大多数海洋生物繁殖与生长的重要栖息地。但是,人类过度开发利用正在威胁着这些重要的生态系统。海洋覆盖了70%的地球表面,其平均深度为4000米,最深处达1.1万米。海洋所含的水份占地球水份的绝大部分,而且所含的生物种类也最多。这就是说,尽管陆地上有各种各样的生物,但海洋环境中的生物种系要比陆地上的多得多。目前人们已辨认出的海洋生物30万种,但科学家认为尚未发现的深海物种至少还有50万种。正如世界上有67%的人口居住在沿海一样,大多数海洋生物也生活在沿海地区,近海栖息地为海洋生物提供了大量的生存条件,其中最好的生  相似文献   
7.
江汉平原(四湖地区)和洞庭湖区湿地的分类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成因、水文、植被、土质和地貌特征等,从系、类、属、种和亚种5个层次对江汉-洞庭平原的湿地进行了系统分类.划分了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人工湿地3个湿地生态系统;河流水面、湖泊水面、人工水面、河流沼泽、湖泊沼泽和水田6个湿地类.还划分了9个湿地属、18个湿地种和9个湿地亚种.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对湿地进行了调查和制图,分析了湿地的分布特征,讨论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湿地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水鸟的周年动态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于1994年1月至12月对深圳湾福田一侧红树林区的水鸟进行了周年观察,共记录到水鸟种类9目14科79种.分析了水鸟群落的种类和多样性组成以及水鸟迁徙动态,该地区水鸟种类以鹭类、鸭类、行鸟鹬类和鸥类为主,大多为迁徙鸟类,全年水鸟群落变动可分为4个阶段:越冬期、春季迁徙期、夏季繁殖期,秋季迁徙期.  相似文献   
9.
一个中国湿地植物资源分类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了一个中国湿地植物资源分类系统,并将我国湿地植物资源分为3大类24小类,这个系统根据湿地植物用途建立系统框架,将植物群落的建群种,分布广的植物,生物量大的植物,湿地特有植物和与水禽,野生动物栖息地,繁殖地,隐蔽地相关的植物作为选择资源植物类别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一种低能耗污水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低能耗污水处理技术,采用ABR(厌氧折流板)酸化反应器-两级人工湿地工艺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结果表明,本工艺对COD、BOD5、TN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98%、29%、和64%,出水可以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该工艺适用于南方小城镇地区的污水分散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