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11,(15):16-17
人人都会得口疮口腔溃疡(俗称"口疮")是口腔内科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症,学名称为"口腔黏膜溃疡",它像伤风感冒一样多见。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过溃疡的经历。在人群中,其发病率为20%,以复发性口腔溃疡最多见。中青年人最容易中招,且男女比例约为2:3。从西医角度看,口腔溃疡就是口  相似文献   
2.
《前沿科学》2012,(1):92-92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自身免疫介导的、多系统累及的致死性自身免疫病。多年来,由于受病理机制复杂、治疗靶点缺乏、相关疾病动物模型周期过长等因素的制约,SLE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缓慢。  相似文献   
3.
4.
BXSB小鼠是从美国Jackson实验室引进的自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重组近交系实验动物模型,其发病与性别及年龄密切相关。我们对4、5、6月龄的雌、雄BXSB小鼠及部分C57BL/6小鼠的血清丙种球蛋白(丙球)及尿蛋白进行了检测,其结果表明,各月龄雄性BXSB小鼠的血清丙球水平及尿蛋白含量均高于同月龄雌性BXSB小鼠和C57BL/6小鼠的相应值,其差别有显著性。我们所测得雄性BXSB小鼠的这两项指标的异常表现,与文献中关于BXSB小鼠发病与性别及月龄关系的报道,以及我们在这些小鼠观察到的病理和免疫病理变化是一致的。鉴于此两项检测方法比较简便和可靠,故用其作为监测小鼠SLE发病的指标。可能对于研究小鼠SLE发病的影响因素或治疗措施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选择性动脉内药物灌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股骨头坏死早期的中长期疗效.方法:1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经糖皮质激素后,依据Steinberg分期确诊为I~ⅣB期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均采用选择性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闭孔动脉内灌注治疗,随访6至8月,Harris评分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10例患者均有长期的疼痛减轻、患肢活动范围改善和无痛行走距离增加.结论:选择性动脉药物灌注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保守疗法.  相似文献   
6.
高寒 《科技潮》2000,(2):104-105
上海——中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国际化大都市,1999年9月由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99’上海红斑狼疮暨‘抗狼疮散’学术研讨会"在这里举行,十几位来自上海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单位的中医、西医及中西结合的专家就红斑狼疮研究的现状、中医药治疗前景,以及新疆西域红斑狼疮研究所所长丁丛礼研制的国家三类中药新药——"抗狼疮散"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该"抗狼疮散"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上海红斑狼疮研究协作中心主任、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秦万章教授感慨万千:红斑狼疮的治疗通常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LT-β在SLE患者免疫调节紊乱中的作用。方法 PBLRNA斑点杂交测定LT-β基因转录水平;PCR-RLFP法分析LT-β基因多态性。结果 SLE中LT-β基因转录比正常对照显著增高(P〈0.05)。未发现LT-β基因的XhoI有多态性。结论 提示LT-β参与SLE的免疫调节紊乱。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TNF-α在SLE患者免疫调节紊乱中的作用。方法 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蛋白水平,PBLRNA斑点杂交测定TNF-α蛋白水平有增高趋势,但血清TNE-α蛋白水平差别很大。TNF-α基因转录比正常显著增高(P〈0.01)。结论 提示TNF-α参与SLE的免疫调节紊乱。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典型的侵犯人体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人体危害极大。目前该病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治疗方案是以激素治疗为主导,辅以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等药剂的综合治疗。但现有的激素治疗不能在源头抑制疾病的发生,对病程进展恶化无显著改善,而且还会产生多种副作用。因此,生物技术药物应运而生,因其拥有良好的靶向性为治疗SLE提供了新的思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在临床试验中得到证明。这类生物技术药物的靶点主要集中在干扰素、细胞因子、B淋巴细胞和B细胞刺激分子、T淋巴细胞和共刺激分子。而目前SLE靶向治疗药物也不能完全适用于临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识别靶点的特异性不强,即无法区分自身反应淋巴细胞和正常淋巴细胞,或是在不同人群中的应用疗效不一致。因此,如何改善靶向治疗精准度成为今后SLE治疗的重要问题。本文对SLE的淋巴细胞靶向治疗现况以及未来精准治疗可能的突破口做了详细的阐述,希望为今后SLE的精确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用聚乙二醇和硫酸铵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血清中分离出免疫复合物和血浆核酸。分析结果表明,PNA的主要成分是RNA,仅有少量DNA存在,并且PNA中DNA的dG+dC含量(55%)明显高于正常值(42%)。一旦经过RNase处理,PNA抑制抗-DNA抗体结合DNA的能力降低,说明抗-DNA抗体和RNA有交叉反应。动力学研究观察到,抗-DNA免疫复合物中抗原抗体的分子比是1:1结合能为37kJ/m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