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文化法兴起的角度考察,2015年修订的《立法法》授予设区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地方立法权,是我国文化立法制度的一次重大创新。设区市立法机关行使这一文化立法权,应当注意充分利用和保护历史文化的地方性,通过文化的地方性来构建立法的"地方性",避免重蹈地方立法的"同质性"的覆巢,并在立法程序上得到体现和保障。  相似文献   
2.
法律解释体制是指国家法律解释权限划分的制度。我国的是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权为核心和主体的各机关分工配合的法律解释体制。法律解释对立法补充有一定的作用,但在法律解释主体方面、法律解释特别是司法解释的严重立法化倾向、不同法律解释间的效力关系不明确方面也存在一些冲突,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完善法律解释制度,对于实现依法治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认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范围应从人身权、主权范围等方面进行扩大,精神损害抚尉金的确定应参照刑法量刑原则,赋予地方立法权和法官自由裁量权,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司法立法是英美法系国家一种普遍存在的实践,其以对立法的补充作用和在实践中应用灵活的特点,已经突破了英美法系的范围,在世界范围内有了长足发展,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这种实践有何独特之处,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以及其存在有哪些局限等问题已进入法学者的研究视野.理清这些理论问题,既有利于合理发挥司法立法的作用,维护法律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又可以避免其超出一定限度,造成司法权力的滥用和对立法权的侵害.  相似文献   
5.
立法根据问题并未引起我国学界的重视乃至分析、研究,而立法根据在现行立法例中的表述也是不妥当的。立法根据仅指立法者立某个法的法的根据,所谓的事实根据、理论根据、经验根据等都不是立法根据。因立法根据的功能仅在于从形式上表明所立之法的合法性。当立法根据指称的是“立法权源”时,表述立法根据是必要的,除此之外则是可以选择的。  相似文献   
6.
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机关不应享有法律变通权这一命题并不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这一命题是以现代民主政治理论为基础的立法权的话语霸权的结果。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机关应当享有变通法律的权力,以交往行动理性为核心的法律商谈理论为民族自治地方司法机关享有法律变通权提供了合理性说明。  相似文献   
7.
虽然我国虚拟经济法律制度主要由国家提供,但是地方政府在虚拟经济法律制度建设中仍然有独特的作用。就地方虚拟经济立法来看,重庆的虚拟经济立法目前还比较滞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城市,重庆可以充分行使《宪法》和《立法法》授予的地方立法权,充分发挥地方立法在虚拟经济制度供给中的表率作用。为此,建议重庆在完善中小企业促进立法、建立风险投资促进法律制度、对民间金融进行合法化破题、建立农村金融促进法律制度建立社会信用征信法律制度五个方面进行创制性立法。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方立法的形成与发展、设区的市社会条件的变化表明,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确保立法的差异性和针对性、增强法律制度对社会结构分化回应的及时性、注重立法"民主性"、发挥"立法"对改革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应成为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的法律思路。为了确保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有效行使,应完善相关法律,确立设区的市的立法主体地位;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明确设区的市立法权力的范围;增强立法的民主程度,提高立法质量,同时,还应注重对立法权行使的监督。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在税收立法权的分配上实行集权模式的现状,加大地方税收立法权有利于各地方根据实际适度调整税收制度,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规范税收征管依法治税这三大作用。而认为将会存在的问题,或基本无担心必要,或者可以解决。我国应与时俱进地适度加大地方税收立法权,以符合时代要求,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判例法是英美法系最主要的法律渊源,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判例法拥有成法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在功能上起到了对成法的补充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通过对判例法的概念、历史沿革、理论基础及其功能和缺陷的论述,初步建构出适宜目前我国采用的判例法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