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9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隋开皇年间开始通过科举考试遴选官吏,唐代因袭隋制。至玄宗开元年间进而以诗赋为科考的题目。南梁萧统编纂的《选》适应了科考士人们的需要。唐李善注与五臣注使《选》的影响日益扩大。《选》成为科举教科书的时间,实在于玄宗开元时期。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温州古代科举考试的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的特点及为官后的政绩进行了探讨。认为南宋温州鼎甲多,鼎甲产生县份的不均衡是温州鼎甲的两大特点。其政绩主要表现在勤奋学习,著书立说;清政廉洁,宦绩突出;一身正气,不附权贵三方面。  相似文献   
3.
康熙三十八年发生的己卯顺天乡试案,是康熙朝科场大案之一,不仅牵涉甚广,而且对此后的科举制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主要考察了己卯顺天乡试案的案情始末,并对整个案件的处理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此次科场案件不仅体现了康熙皇帝高明的政治手段和治国策略,更成为清朝科举制度改革的重要契机,由此而生发的各种科场改革对有清一代亦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一、起源于盛京的八旗科举八旗制度建立之后,八旗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新满文的推行与使用,使八旗中满族人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对文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急迫。在这种情况之下,皇太极于天聪八年(1635)四月在盛京举行了第一次八旗科举考试。这次考试意义重大,开启了八旗科举取士的先河。出于对不同文化人才选用的需要,这次考试没有规定只许用满文,或者只许用汉字及蒙古文考试,  相似文献   
5.
余小龙 《当代地方科技》2009,(8):168-168,105
以儒家伦理为核心意识的“文治”,其背后的支撑恰恰是“武功”。科举的盛衰,随国运而升降,而非国运随科举升降。近代武人的崛起,盖内外患交困之下整个局面的渐趋崩盘而不得不已,若过多的归咎于科举的废除,似有因果倒置之嫌。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代,读书士子顺利通过科举的最初级考试——童试,便可获得生员资格,拥有“秀才”这一科举的最低功名。“入泮”成为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他们便异于普通百姓,或由出贡、入监肄业而得官,或继续参加更高级的乡试、会试,得中举人、进士而入仕。但是功名利禄最终只是属于幸运的极少数人,更多的士子则混迹在人海茫茫的科举大军中走完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对明代社会文化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作为士子人生穷达的关键转折,科举制度为传统观念下“学优则仕”的人生理想提供了相对客观有限的实现保障,士行文风为之转移。但其中各种各样的流弊、有限的录取名额又将相当多的士子拒之门外,因各种原因被迫放弃科举的失意文士以传统恩路中的“无道而隐”应对进取受挫的精神压力,因个人际遇而形成了一代以“隐”为主导色彩的士人风流。  相似文献   
8.
金朝科举制度来源于辽宋,首科尉闭是天会二年,开科38次,文武举并行,取土范围扩大列全国各个地区,实行分级递进的考试方法,考场制度非常严密,进士科取士人数在5000—6000之间,平均每次150人左右。金朝科举取士,科目出身不同,则仕进前景不同。金朝科举选拔了大量人才,有利于提高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9.
魏源为何屡试不第,历史上一直是个谜。文章以翔实的史料,剖析了魏源为何屡试不第的原因。同时,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  相似文献   
10.
蒙元灭金之后一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只有元太宗举行过一次科举考试,这次考试议自丁酉年,戊戌年举行,起因是丁酉选汰僧道,并且由于考试的不规范性,部分地区延续至己亥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