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黑格尔说过,东方泛神论"强调的是在一初物象里观照太一实体和抛弃自我主体。主体通过抛弃自我,意识就伸展的最广阔。通过摆脱尘世间有限事物,就获得了完全自由,结果就达到了自己消融在一切高尚优美事物之中的福慧境界。"[1]画家石涛正是以这种消融自己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一画论",实为"一画"出自道学中老子对本体论的观点。石涛将其上升至一个哲学范畴,也近指宇宙万物和艺术世界的生成。  相似文献   
2.
杨锋 《科技信息》2008,(9):229-230
石涛的绘画,突破了清代初期以"四王"为代表的"拟古"保守风格,在继承前人和同时代人的优秀绘画传统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创造,予作品清新自然的面貌,不仅在绘画理论,而且在笔墨技巧方面均成为独树一帜的代表人物.他的绘画及理论,对以后扬州八怪诸人的艺术风格具有深远影响,并为近现代中国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3.
戴灿 《长沙大学学报》2009,23(1):117-118
清代画家、画论家石涛在其画论中多次运用“化”来探讨相关问题,“化”展示了石涛画论美学的特殊魅力。在石涛的画论中,“化”有体验、融化、化境三意,它还是石涛整个美学思想的一条贯穿线,揭示了一个由无法——有法——无法的三段式意义,表达了石涛对绘画理论与实践的独特阐释。  相似文献   
4.
以汪野亭的山水瓷画为对象,结合石涛的绘画作品及绘画理论,从汪野亭山水瓷画的构图、造型、笔墨三方面入手,探求石涛的山水创作对汪野亭的山水瓷画的影响,尤其是汪野亭作品中坚持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理念和坚守“我为我法”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5.
6.
“不似之似”是中国艺术传统的一个重要命题,清代石涛的《画语录》从其艺术本体范畴“一画”出发,赋予“不似之似”这一传统命题更加深刻、明确的美学意蕴,对传统绘画追求“气韵生动”的审美理想重新作了概括和阐释,进一步强化了“自我”在艺术创造中的地位,使之更具明显的主体个性,从而使传统山水画的美学追求得到更深入的阐释和发展。石涛美学思想的创新精神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清初合肥相国李天馥创作了很多歌咏故乡合肥山水的诗篇。其咏巢湖诗表达了对巢湖山水的热爱、对乡民生活的关怀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画家石涛曾受李天馥邀请来合肥游览风景名胜,并有描绘巢湖风光的《巢湖图》和组诗传世。李天馥、石涛巢湖诗是人们较少关注的巢湖历史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意外成名     
<正>上世纪30年代的一天,北平城里的十余名画家举行雅集。在宴会上,年龄最大、名望最高的大画家陈半丁老人兴奋地宣布:他新近得到清初著名画家石涛和尚的一部画册精品,为此他特地邀请北平艺苑名流第二天晚6点到他家鉴赏。陈半丁邀请很多画苑名流,却少邀了一个人,此人就是当时正客居北平、尚无名气的年轻画家张大千  相似文献   
9.
伏晓姝 《科技信息》2010,(33):121-121
石涛“不似之似似之”形神观念,强调艺术作品的最终目的是强调生命语境,表达作者的感情,对于后世的齐白石等大师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