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由不同制备方法获得3种石墨粉,对它们进行了结构分析和电化学嵌锂性能的研究.通过XRD、SEM和BET比表面积等结构测试,发现以某种方式粉碎石墨化成型体可以获得石墨化度高、微晶尺寸小、颗粒内有大量微裂缝的石墨粉.这种石墨粉具有高比容量和良好的循环性能.组装成扣式电池以0.32mA/cm  相似文献   
2.
为简化铜包石墨粉体的制备工艺,提高镀铜质量,选用固定碳质量分数大于99%的天然石墨粉作为原料,在镀液组成确定的前提下,采用自行设计的电镀装置进行超声电镀,制备铜包石墨复合粉体.利用SEM对粉体的微观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超声施镀60 min,能较好地解决石墨颗粒的团聚问题,改善镀铜效果;铜呈细小颗粒状聚集附着在石墨的表面,包覆效果良好.该研究为铜包石墨粉体制备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爆轰合成纳米石墨粉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密度分别为1.40、1.45、1.50、1.55和1.60g/cm^3的纯TNT药柱,以及在密度为1.55g,/cm^3的TNT炸药中分别添加2%、5%、8%、10%、15%(质量分数)石墨的药柱,在CO2、N2保护气氛中和真空(约200Pa)条件下用爆轰方法合成了纳米石墨粉。爆轰后在容器内收集到的产物为黑色粉末,X射线衍射检测的结果表明为石墨结构的颗粒,粒径尺寸分布在2~33nm之间。纳米石墨粉相对炸药量的产率为:纯TNT炸药为14%~35%,TNT炸药 石墨为18%~42%。纳米石墨粉的产率在CO2保护气氛中最高,在N2、真空中依次降低;随TNT炸药密度的增大产率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4.
超声流动镀铜法制备铜包石墨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超声流动电镀法使铜均匀沉积在微米级鳞片石墨上,从而制得铜包石墨粉.研究了镀铜过程中工艺条件对镀铜效果及铜包石墨粉中铜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该工艺可以制备出铜质量分数为50%~75%、且铜镀层致密、连续的复合粉体.用该复合粉体制备了铜-石墨电刷,其导电和磨损性能明显优于石墨粉与铜粉直接混合制备的电刷.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石墨粉末颗粒,基于端面摩擦实验机对粉末润滑的特性进行了摩擦学研究.重点探索了载荷变化时粉末膜的形成和渐变破坏过程,并利用光学显微镜对表面膜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粉末润滑膜可以在一定载荷范围内长时间保持完整,实现良好润滑,并随载荷的增加逐渐表现出破坏现象.  相似文献   
6.
采用非等温动力学方法对天然石墨和Al2O3包覆石墨复合粉体的氧化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天然石墨的氧化表观活化能为167.793 kJ/mol,以氯化铝、硝酸铝和硫酸铝为前驱体制备的Al2O3包覆石墨复合粉体的氧化反应表观活化能均有所提高,抗氧化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了镀铜石墨粉制成碳刷试样,分析了镀铜石墨复合碳刷的微观结构、体积密度、电阻率等性能,最后讨论了外加石墨粉及改性酚醛树脂时试样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镀铜石墨粉制备的碳刷综合性能明显优于石墨粉与铜粉直接混合制备的碳刷。  相似文献   
8.
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自制石墨粉-环氧树脂固态电极在盐酸溶液中充电电流增大的现象.结果表明,在盐酸溶液中氢离子具有渗透进入环氧树脂的能力,其溶胀作用,减小了对石墨粉的包裹作用,使其可接近表面积增大,导致充电电流增大.氢离子与环氧树脂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一级反应动力学关系,并求算出它的反应的表观动力学常数为0.007 236/min.此反应在较低浓度下平衡时间随浓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之后增加缓慢,但在较高浓度下,作用过程迅速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9.
微细石墨粉表面镀覆Cu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化学镀Cu和电镀的方法,对微细石墨粉表面镀覆Cu层进行了研究,并扫描电镜(SEM)和金相显微镜直接观察了Cu镀层的外貌,结果表明,在石墨粉表面可以直接化学镀覆金属含量达到30-98%,完整、均匀、致室的Cu镀层。  相似文献   
10.
在形态学研究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的基础上,报道了采自湖北省的粉褶菌属一个中国新记录种——石墨粉褶菌Entoloma graphitipes.该种的主要特征是子实体灰褐色,菌盖光滑或中心稍粗糙;菌褶短延生至深延生;菌柄光滑;孢子8.2~9.7×7.1~8.1 μm(平均9.0×7.6 μm),多角形,近等径.根据采集的材料对其进行了描述和绘图,并与相近种进行了比较和讨论.石墨粉褶菌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大型真菌的物种多样性,而且对粉褶菌属的系统分类与演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标本存放于汉江师范学院真菌标本室(HMHNU).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