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8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名诗回放】题诗后唐·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作者名片】贾岛(779年~843年),字浪(阆)仙,又名瘦岛,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贾岛的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很大。【难点注释】1.题诗后:写在另一首诗之后。  相似文献   
2.
3.
张建国 《奇闻怪事》2007,(12):20-21
“寄语”即“传递的话语”。每到学期结束之前,各科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总要为学生撰写一段寄语,填写在素质报告书上。寄语大多为寥寥数句,其一方面必须比较公正、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是与非、优与劣的评判;另一方面,应该作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自然交流的有效载体,成为指导学生克服不足、保持优点,激励学生奋发进取、争创一流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4.
诗意联佳客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陶渊明涉及友情的作品,从对待朋友的角度展示陶渊明的人格精神和情感世界交友贵在志趣相投,与农友乡亲亲如兄弟,用真情思念着朋友.  相似文献   
6.
知音》篇是刘勰关于文学批评与鉴赏的理论专篇,也是我国最早的谈论文学批评与鉴赏的系统化、专业化的文学理论篇章。在《知音》篇中,刘勰从"知音难逢"入手,分析了造成"知音难逢"的原因,并提出了著名的"六观"说以指导文学批评与鉴赏的实践,对于今天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重新阅读《知音》篇,系统地归纳和总结刘勰的文学批评观,并发掘刘勰文学批评观的现实意义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7.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重点讨论的是如何正确鉴赏文学作品的问题。然而他对于文学鉴赏问题的论述,客观上也反映了他对文学创作的认识与要求:文学作品俨然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创作必须蕴含创作主体的性情和心灵,作品在外部风貌上要达到“文”与“质”的统一,同时在作品内容上也要体现出“文”与“情”的统一和“文”与“心”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陶渊明涉及友情的作品,从对待朋友的角度展示陶渊明的人格精神和情感世界:交友贵在志趣相投,与农友乡亲亲如兄弟,用真情思念着朋友。  相似文献   
9.
从伯牙的学琴、演奏琴和寻求知音的音乐活动中,看到音乐中的“移情”、“致志”和“情感表现”的重要性,并和李斯特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10.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无论是论鉴赏还是论批评,他都十分关注接受主体,并非常重视接受主体──读者的关键作用。为了纠正不良的心理偏向,刘勰提出了接受主体必备的条件──“博观”,即“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