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作者为<中国学习思想通史>写的一篇<序>.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学习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以儒学思想为主导的,以经典为学习文本的、诸子与释道为补充的多元并存的形态.现代学习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以中西文化的冲撞与融合为背景的,以批判传统和学习西方科技为特征的创新形态.而古代与现代有继承而不可截然分割,又有明显的区别.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学习思想是"天人合一"的模式,分而言之,它有四个显著的特点:人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是智慧之境;知行观是中国学习思想中极为重要的问题;中国学习思想中贯穿着一条王官之学与民间之学互动、感应、消长的规律;史官文化形态是中国学习思想的显著特征之一.中国学习思想统摄多个学科,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具有知识论与智慧论内涵的研究课题.现代化要求学习从个人行为转变为"全民学习,终身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教育教学理论成为我国教育教学研究的基石和源泉。他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的英语教学同样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并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坚实的理论基础。重视学习动机,放大学习兴趣;捕捉情感契机,进行启发教学;关注个体差异,实践因材施教;提出层次教育,调整教学目标;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体现语言的实践交际功能等创新实践极大地促进了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3.
该文将知行哲学引入篮球领域,提出篮球对抗中知的核心是知彼知己,行的原则是避实击虚的知行哲学观,分析探讨了篮球对抗中知行多元关系.对准确把握篮球运动规律,更新篮球观念,客观地揭示篮球对抗制胜的本质,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实验心理学》教学工作实践为例,围绕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课程建设中的核心工作内容进行探讨,并就为何提出“学生中心,知行结合”的教学理念,及如何践行以发现式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强化教学内容的生成性等教学组织工作做了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5.
如何认识与运用人工智能促进教学,是大学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亟待探索的问题。从教学知行路线视角来看,在人工智能与教学要素结合上,大学教学中学生、教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这六大方面遭遇了很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厘清,可以从人机共“筑”的学生“无监督”路线、人机协同的教师“树根”路线、教学目的的“遗传”路线、教学内容的“强化”路线、教学方法的“决策”路线、教学环境的“非零和博弈”路线6个方面进行阐释。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冲击,只有围绕教学要素打造知行合一的人工智能教学新路线,才能实现“人机合智”。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站在历史高度,将能否做到道德的知行统一确立为新时期大学生成才的判断标准,根据时代要求系统而务实地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原则、丰富了德育的内容,提出了一整套科学的德育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知行分离现象比较普遍,通过对知行分离及大学生体育锻炼知行分离内涵的解析,进一步明晰了其内在特征与联系,在此基础上,综述了目前国内对于知行分离问题以及大学生体育锻炼知行分离的研究现状,并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知行分离问题的研究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9.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神概括,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为把“八荣八耻”教育落到实处,我们遵循“知行统一”的原则,以“明理”为目标,以“导行”为方法,在明理导行上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龙场悟道”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是王阳明对儒学的长期的百死千难的探索中豁然贯通的结果。他在龙场体认了“圣人之道”,主“知行合一”说指示“成圣之道”,范围朱陆而超越之,消解了宋儒“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对人生意义的体悟综理儒佛,把超越人生痛苦之方付诸君臣父子之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