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综合类   4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种方法治疗瘢痕疙瘩11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随机分组,对114例瘢痕疙瘩患者采用损害内注射确炎舒松-A及皮损冷冻后注射确炎舒松-A的治疗.结果表明.冷冻+局部注射确炎舒松-A治愈率比单纯局部注射确炎舒松-A高,其总有效率两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液氮冷冻联合得宝松局封治疗瘢痕疙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液氮冷冻联合得宝松局封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瘢痕疙瘩180块,采用随机方法等分至治疗组(液氮冷冻联合得宝松局封)、对照A组(单用得宝松局封)及对照B组(单用液氮冷冻).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63.3%,有效率为90.0%;对照A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48.3%、76.6%;对照B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31.7%、63.4%,治疗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明显优于两对照组(P<0.01).结论:液氮冷冻联合得宝松局封治疗瘢痕疙瘩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二种方法对孕妇的影响。方法一组是依沙丫啶100mg经腹羊膜腔内注射引产。另一组是用米非司酮300mg分次口服2d,第3d米索前列醇200ug放置阴道后穹窿1次/h,共4次,安定10mg,宫口开1~2cm时静脉推注。结果两组在产后出血,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在总产程和产后清宫术例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联药物法引产总体优于依沙丫啶法引产。  相似文献   
4.
5.
腌洋姜     
陈志强 《自然与人》2014,(4):F0003-F0003
乡下阿姐进城,给我带来一大玻璃瓶腌菜。瓶内,一个个灰不溜秋的圆圆疙瘩,打开瓶盖,拣一个放进嘴里,细嚼之,脆脆的,咸甜适口,有一股淡淡的泥土的醇香。原来,是腌洋姜。品味腌洋姜,深藏的乡情便从心头涌起。  相似文献   
6.
粉防己碱促进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粉防己碱对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取材自人体增生性瘢痕,提取出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设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入粉防己碱,用Tunnel法检测细胞的凋亡,比较两组间的细胞凋亡率。结果使用粉防己碱后,成纤维细胞的凋亡率显著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通过促进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凋亡,粉防己碱可能具有防治瘢痕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采用高频探头(5.0MHZ)对43例瘢痕疙瘩超声检查并与正常皮肤比较,前者表皮平均厚度0.5±0.1mm,真皮平均厚度4.9±0.6mm;后者表皮不均厚度0.6±0.1mm1,真皮平均厚度1.4±0.6mm。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认为超声检查瘢痕疙瘩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将心肌瘢痕从心脏磁共振延迟强化图像中分离出来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准确预后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心脏左心室内外膜边缘周围常见的噪声容易导致心肌瘢痕错分的问题,构建了一种基于灰度修正的心肌瘢痕阈值分割方法.方法依次采用像素标记、影响力计算和灰度更新三个步骤对心肌区域进行灰度修正,然后结合OSTU算法对心肌瘢痕进行阈值分割.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较以往的心肌瘢痕分割算法更接近有经验医生的人工分割结果,有效避免了左心室内外膜边缘噪声可能导致的心肌瘢痕的错分.  相似文献   
9.
皮肤是保护人体免受侵害的第一道防线,常因接触物理、化学因子及微生物与病原体等造成各种创面.创面的修复需要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相互协同来完成.由于过度炎症反应以及细胞外基质表达沉积与交联异常,创面再生修复通常不能实现,而是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瘢痕形成.瘢痕的形成影响皮肤功能,给患者带来心理障碍、身体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但目前对瘢痕治疗尚缺乏特异且有效的药物.近儿年,人们利用动物模型、单细胞分析、示踪成像等技术对于创面瘢痕形成的具体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了深入广泛研究.讨论创面瘢痕形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深入阐释瘢痕形成机制,为未来研究抗疤痕药物和组织再生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变形脂质体在增生性瘢痕中的渗透作用,制备载抗瘢痕药物5-氟尿嘧啶(5-FU)的纳米级变形脂质体,用荧光剂罗丹明6GO标记,进行体外透皮、透瘢痕试验,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检测不同作用时间后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的累积药物透过量以及24 h后皮肤和瘢痕组织内的药物滞留量,并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荧光强度.各组24 h药物累积透过量由大至小的排序为:5-FU变形脂质体透瘢痕组(T-scar)、5 FU水溶液透瘢痕组(C-scar)、5-FU变形脂质体透皮肤组(T-skin)、5-FU水溶液透皮肤组(C-skin);24 h后皮肤和瘢痕组织内的药物滞留量以及荧光强度由大至小的排序为:T-scar、T-skin、C-scar、C-skin.结果表明:变形脂质体在增生性瘢痕中的渗透能力最强,对于增生性瘢痕来说,变形脂质体是一种高效的载药渗透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